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据监控                                        ■记者 董一鸣/摄

   位于大兴广茂大街的经开区管委会办公楼配电室内,一排火柴盒大小的白色传感器正悄然改变着老建筑的用能生态。这些不起眼的装置如同“能耗透视眼”,让这座包含主楼、宿舍食堂及电动车库的老建筑群首次看清了自身的能源“脉络”。

  运行半年来,这套由京仪集团所属京仪北方提供的解决方案,已助力管委会实现了能源精细化管理,为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提供了生动样板。京仪北方也正将其在智能仪表领域沉淀的技术优势,赋能传统建筑的绿色升级。

   老建筑焕发新智慧

  这座建设年代较早的建筑群曾困于能源管理的迷雾。“各区域共用供电线路,就像蒙着眼睛管账本。”管委会后勤人员如此形容改造前的困境。面对错综复杂的老旧线路和缺失的计量设备,管理人员既难掌握真实能耗,更忧心安全隐患。

  配合智能电表升级,管委会办公楼首次实现了楼、层、重点设备的三级能耗计量。据悉,京仪北方以“摸清家底—精准监测—智能优化”为路径,解决基础能耗数据的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可量化问题,为经开区管委会量身定制能源管理升级方案,实现了全域感知,从“盲管”到“透明化”,既能实时掌握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又能对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

  秘诀就是隐身在配电室内的传感器和边缘计算器。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将半个巴掌大的白色传感器卡在电缆上,全程无需断电操作。“这套非侵入式传感技术脱胎于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践。”北京京仪北方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屹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和边缘计算器,实现了毫秒级监测,能够对能耗进行精细化的监控。这些传感器应用到楼宇场景,能精准捕捉到每一条线路的‘脉搏’,实现了用电量的实时采集。每个传感器自带身份二维码,一旦能耗出现异常,能精准定位到具体的电路。”

   智慧大脑精准调控

  改造远不止安装传感器。技术团队通过三维数字建模,将迷宫般的配电线路在虚拟空间精准还原,同步构建起楼宇-楼层-重点设备的三级监测网络。背后的“智慧大脑”——能源管理平台,让数据真正“活”起来。可视化看板实时呈现能耗热力图,管理员轻松锁定高耗区域;AI分析引擎自动识别空调过度制冷等隐性能源浪费;报表系统则定时生成能源台账,无缝对接政府监管平台。

  看得见的效益正在显现:通过数据驱动精准监测各环节能源消耗,识别“跑冒滴漏”或低效设备,管委会年能耗费用预计下降10%-15%;管理人员远程掌控设备状态,巡检耗时缩减50%。引人注目的是用能安全的提升,传感器捕捉到的某线路温度异常告警后,能及时发现设备过热、线路过载等隐患,防患于未然。

   从楼宇到厂区的绿色实践

  “作为公共机构节能样板,其价值远超经济效益本身。”李屹表示。这套方案背后是京仪北方在工业生产节能领域的技术延伸——其研发的厂级/车间级/产线级/设备级四级能耗管理体系,已在多家高端制造企业实现设备级能耗监控与优化。

  在某知名啤酒工厂的生产线上,同样的核心技术通过定制化的手段发挥着更大价值——厂区车间里部署的四级能耗监测系统,能追踪到单个机械臂的耗电曲线。同时,系统实时监测碳排放情况,实现碳排放精准核算,建立完整的降碳管理链条,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环保性能,助力绿色工厂的打造。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京仪北方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贴合能源数字化需求,不断推进智能电表、传感器、燃气表、智能通讯终端、能源双碳服务平台和AI算法的创新与研发。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精度革命——从轰鸣的车间到安静的楼宇办公室,其成果正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结出丰硕成果,为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