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调整围栏位置。                                                ■企业/供图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北京累计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在保障游客假期出行通畅无忧的背后,有一群“别人过节我在岗”的幕后工作者默默奉献,北京地铁人正是其中一员。

   王府井站设1000余米导流设施

  自9月27日起,王府井车站人员便开始逐块地将导流围栏等重型工具从地下储物间搬至地面上,导流围栏是引导大客流的关键设备之一,“每一块围栏都有10米长,重达40多斤。站外这些码放的移动围栏都是我们班组人员这几日的成果。”9月30日晚,王府井站区站区长张媛媛带领10余名当班工作人员调整着移动围栏位置。为应对大客流,站区提前申请增加6组新导流围栏,自B、C、E、F四个出入口外至站厅层,1000余米的导流设施为大客流进出站规划出明确的走行路径。张媛媛十分注重细节,比如围栏之间的距离要留出乘客携带行李的空间;路面行人走向有临时调整时,围栏应该如何以最快时间、最佳方式做出调整,这些都成为她关注的要点。

  结合今年客流特点,针对王府井站乘客出站量最大的C口,地铁公司将1组自动售票机改移到C口闸机群旁,适时开启2个快速疏散门,通过移动闸机,提高出站效率。除了导流围栏外,在引导乘客快速进出站方面,站区还针对站台、站厅、出站闸机、通道等关键点位,增设导向标志130余块,夜间在出入口添加8块发光提示灯牌,让便捷服务可感可及。

   什刹海地区保障有“巧思”

  中秋、国庆假期,什刹海地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8号线什刹海站、南锣鼓巷站以及6号线北海北站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三座车站提前结合车站特点优化客运组织,“巧思”频出,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什刹海站因毗邻什刹海、鼓楼、火神庙等景点,每到节假日便成了“旅游打卡站”。“客流高峰时段是下午两三点到晚上十点,出站逛夜景的、进站去吃饭的客流全叠在一起。”站区长赵璐指着A口出站闸机外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说。假期首日,他们就用导流围栏把这块区域一分为二,将进站客流和出站客流隔开,确保乘客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出车站。

  作为衔接8号线与6号线的错层车站,南锣鼓巷站站型复杂。“为了不让初次到本站的乘客在错层站台绕圈,我们特意布置了立体式导向标志。”站区书记刘斯指着站内标志介绍。天花板上悬着彩色方向吊牌,地面贴有荧光箭头,立柱上还装了立体导视图,“8号线是绿色,6号线是黄色,直梯及卫生间等功能性设施位置是蓝色的,保证乘客抬头能看到、低头能找到。”刘斯说。

  6号线北海北站毗邻恭王府、北海公园,每到节假日,这里的客流保障工作总围绕着“恭王府散场”和“节日客流”展开。“最关键的是恭王府在下午闭馆时,客流会一下涌进车站。”值班站长王晓雪指着B口外的伸缩围栏说。下午2点,她就早早带着员工到B口布控限流措施。为了缓解乘客集中进出站的压力,B口采取动态限流措施,安检点处利用软导流围栏,减缓进站速度,同时视情况将乘客引流至D口安检进站,站外利用伸缩围栏将进出站客流分离,安排力量进行宣传疏导,并做好随时进行站外限流的准备。

   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北京地铁公司一个个动人的服务瞬间,为每一段出行注入安心与暖意。

  国庆假期,8号线安德里北街站临近末班车时段,站务员老智辉正在专注接发车。“阿姨,我和妈妈看完网球比赛后在林萃桥站进站乘车,准备回家时走散了,妈妈的手机因没电关机了。”听到车站一位十来岁的男孩慌张地描述,老智辉立刻通知值班站长和综控员,协调逐站广播寻人,并联系站内民警协助寻找。等待的过程中,老智辉将男孩带到值班站长室休息。很快,综控室传来好消息,男孩母亲正前往车站,20分钟后,一场团聚在车站D口暖心上演。

  13号线望京西站,一位乘客因第一次来到北京乘坐地铁,不小心和孩子走散。一场跨站寻人接力即刻启动,综控员立刻将孩子信息上报给行车调度中心,详细描述孩子的衣着特征与走失时间。全线各车站综控员协助行调寻找。很快,孩子在立水桥站被找到。地铁人的手台、电话之间传递的不仅是指令,更是跨越站点的守护力量。

  10号线西局站,一位外籍乘客因时间安排不当,还未寻找到住宿,人生地不熟的她只能在站台焦急徘徊。站务员王晨龙细致记录下乘客的需求,与值班站长刘婷和站务员李龙共同为乘客解决难题,并向乘客介绍10月7日、8日地铁返程阶段的延长运营保障措施,提示乘客把握好出行时间。外籍游客感激地连声道谢,真诚地向他们挥手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