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部人员正在对工程质量情况进行检查 ■记者 董一鸣/摄
从地铁房山线广阳城站向南步行约3分钟,一座崭新的住宅小区正在建设者手中“孕育”。该工程名为“北京城建和知筑”,作为北京城建集团扎根房山区域市场的代表项目,由北京城建开发公司操盘,将以双地块布局构成一个“刚需+改善”的综合楼盘。建设期间,为了将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技术手段应用成为高品质建设的关键。
该项目由北京城建十六公司施工,分为两个地块,共计15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从92平方米到143平方米的6种户型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要。作为房山区代表性的商品住房项目,精细化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成为项目团队关注的重点。“该项目采用了竖向墙体结构的装配式建造,不过使用的装配式产品与常规的产品有所不同。”项目主任工程师戚荣坤说。
这个不同的装配构件名为“EVE装配式空心板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其核心关注点便是解决传统灌浆套筒装配式结构无法直观检测套筒质量和灌浆密实度的问题。戚荣坤说:“以往我们采用灌浆套筒的结构形式,通过灌浆工艺,如同给墙体打针一样将空心部分挤满灌浆料,不过由于这类墙板套筒预埋在结构内,只能凭借灌浆工人的操作经验和观察来判断安装质量,无法用肉眼检查套筒灌浆是否密实。而该体系预留空腔较大,竖向钢筋可以轻松穿入孔洞,与下层结构相连,后期再向墙体内部灌注混凝土,以此实现结构安全。”
而这套结构另一大亮点便在结构根部。每一块墙体都“悬空”于楼面8厘米的位置,穿入的钢筋可以在“悬空”区域与下部楼板预留的钢筋通过直螺纹套筒拧紧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方式可以直观检查套筒安装的质量,后期再将“悬空”区域外侧支模后从顶部孔洞灌入混凝土进行振捣密实,戚荣坤介绍:“以前我们通过灌浆外溢来判断灌浆套筒是否密实,无法直观检查灌浆套筒的连接质量。这种新方式可以确保每一块墙板品质如一,实现竖向钢筋连接方式的安全可控。同时这套体系的预制板重量比传统结构要轻10%左右,更加便于工程机械吊装施工。”
如果说对墙体的质量控制是业主看不见的技术属性,那么整个项目实现了三维建造BIM技术的施工建设一体化管理,这一技术应用则成为项目涉及各方都能看得见的技术应用。
项目BIM工程师李鑫介绍,住宅类工程BIM技术应用场景并不多,但该项目最大的特点便是实现了多方协作的BIM应用全覆盖。相比传统以施工单位打造BIM建造体系为主的模式,该项目实现了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的多方协作,其中开发企业作为BIM实施的发起方和成果使用方,设计单位负责提供和修改BIM图纸,施工单位结合现场实际对BIM图纸进行完善和落地,分包单位结合自身供应内容建立BIM模型,确保将BIM体系打造成包含贯穿建造全过程每个细节的载体。
未来该项目不仅将提供一个建造过程的BIM产品,还将BIM技术外延至销售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一个包含真实光影模拟、户内陈设展示的智能选房平台,让业主更好地了解项目实际情况,实现了“所见即所得”,有效促进了项目销售。
而通过BIM技术加持,已为项目建设单位降低工程总投资成本约120万元,同时借助高精度BIM图纸还减少了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反复沟通,提高工程建设效率10%。目前,该项目已经实现了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内部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工作全部启动,项目预计2026年11月实现竣工交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