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铁这座庞大的“地下网络”中,通风空调系统犹如人体的“呼吸系统”,不间断调节着站内的微气候,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出行环境。当三伏天来临,地铁站外热浪翻滚,地铁站内却清凉宜人——这背后,是机电专业员工的默默付出,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第七项目部综合维修四部主岗侯戴君,正是其中一位。
从“青涩学徒”到“行家里手”
2005年,20岁的侯戴君踏入地铁机电“大门”,初入行的他被分配到1号线八通线,从最基础的巡检、故障排查做起,跟着老师傅们钻风道、查电路。侯戴君至今仍清晰记得初次接触VRV系统设备时的茫然无措:“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管路和设备,我甚至连基本的工作原理都摸不着头脑。”师傅们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让他逐渐领悟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不仅关乎设备运行,更关系着乘客的舒适与安全。
在闷热的机房,侯戴君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他沿着密密麻麻的管路系统逐一排查,时而俯身检查管件连接处,时而驻足观察压力表读数。日复一日的实践摸索,让他渐渐摸透了设备的“脾气”。哪些部位易积杂质,哪个部件容易“闹情绪”,他都了然于胸,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如今,侯戴君所在的维修部负责8号线五座车站的机电设备维保工作,仅通风空调专业系统,就涵盖百余台精密设备,从各类风机到组合式空调机组,再到冷水机组,每台设备的运行参数、维护周期乃至细微异常,都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中。
与高温赛跑的“地下调温师”
夏季的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侯戴君负责的王府井、前门等核心景区及商圈车站,日均客流量高达数十万人次。对此,侯戴君和团队成员们有一套应对的“小妙招”。
“预防性维护是关键!”侯戴君介绍,首先是制定详细的巡检计划,每天按照计划对设备进行巡检维护,包括设备外观检查、运行参数监测等,再通过安装在车站各个区域的温湿度传感器传回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预判系统运行状态。“我们还会定期清理过滤网,对空调系统进行消毒杀菌,确保站内空气质量。”
“越是高温高湿天气,设备越要保证万无一失。”侯戴君边说边仔细检查着控制面板上的各项参数。为了应对持续高温,我们不仅增加了设备巡检频次,还根据实时客流量和站内温度变化,动态调整着通风系统的运行模式,比如加大送风量、降低送风温度等,并安排专人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
空调机房里,设备运转的轰鸣声混合着压缩机和冷凝器散发出的热气,汗水顺着侯戴君的脸颊滑落。侯戴君打趣道。完成机房巡检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地面风亭。烈日当空,十几分钟的户外作业,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呈现出深色的水痕。
“让每个螺丝钉都闪耀”
侯戴君还是团队中温暖人心的“知心大哥”,与实习员工签订师徒协议,从熟悉工作环境到设备操作规范,从基础技能传授到疑难问题解析,他都倾囊相授。他的徒弟小李说:“侯哥教我从不吝啬,每次教学都能成长得很快。”
在团队技术交流中,维修部的成员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围坐一堂,像家人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例如“冷水机组报警显示水流开关故障怎么判断和处理”这一问题,团队成员会从电气控制、水路系统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在“怎样更高效地清洁过滤网”等实操性课题上,大家则会分享各自总结的小窍门和优化方案。这种交流就如同维修部的“一日三餐”,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让技术难题在谈笑间迎刃而解,更让团队的纽带越系越紧。
“地铁是城市流动的名片,我们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直接牵动到乘客的乘车体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侯戴君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近20年的坚守与担当。
“我和伙伴们是在地下中轴线上奋斗的团队,我们会继续以专业与坚守,守护地铁机电设备,为乘客营造舒适的出行环境。”正是无数如侯戴君一般的地铁人,365天不间断地精心维保,让乘客每一次出行的选择,都化为一场安心且舒适的邂逅,在首都地铁间,书写着无声却充满温暖的守护誓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