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凯(左)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多年来,他扎根岗位,以匠心雕琢品质,用汗水浇灌硕果。他是董凯,现任北京建工市政集团四处经理。董凯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品牌项目经理、北京市优秀建造师、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他所带领的项目团队先后荣获轨道交通联创共建先进单位、履约考评先进单位、绿色文明施工示范工地金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项目、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北京市扬尘治理绿牌工地等。近日,董凯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从一线施工员到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经理,再到北京建工市政集团四处经理,十余载的基层磨砺,董凯一路走来,在默默中前行,于砥砺中奋进。
2011年,离开山东建筑大学校门,董凯怀揣着对城市建设的满腔热忱踏上了梦开始的地方——北京。从第一次坐地铁,到成为一名地铁建设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市政建设是我从事的职业,更是我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我的目标是让参建工程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住百姓的考验。”这是董凯的座右铭,也是他十余年的追寻。
北京地铁14号线19标连接通道是董凯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地铁项目,如何将个人所学融入工程建设实践是他的首要任务。董凯白天跟着老师傅深入地下30米施工现场实地学习,晚上认真学习施工方案与技术规范,每到深夜熄灯后,为了不打扰同寝室同事休息,他用手电筒照明钻研图纸与技术资料。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主动向同事、前辈们请教,甚至废寝忘食。在众多新毕业学生中,他很快脱颖而出。在盾构穿越朝阳公园湖施工过程中,湖底土层均处于盾构扰动范围内,湖底覆土最浅处仅有7.6米,董凯全程跟随项目团队,聚焦每一个节点,优化盾构方案,进行盾构参数模拟达上千次,实时动态掌握数据,最终创造了单班15环、单周141环的全国水下盾构掘进施工纪录,实现了北京首例长距离不截流穿湖盾构施工,在他的职业成长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他一点点摸索地层的“脾气”和“秉性”,一步步成为地铁施工的行家里手。
作为轨道圈儿的“实在人儿”,多年来,董凯严守契约精神,实在干事儿的工作作风,得到各方一致认可。初入昌平线南延06标项目,面临清河农贸市场的拆迁及周边环境的绿树伐移等巨大沟通压力,怎么入场、找谁沟通,是当时摆在董凯面前最大的难题,初次担任项目负责人的他深知重任在肩,“实在人只能用实在办法”。他下决心一家家协调、一步步沟通,往返十余家单位数十次沟通,逐个破解难题,通过近七个月的不懈努力,最终,董凯所带领的项目团队实现了昌南线第一个全面进场,实现了较高的项目产值,履约名列前茅。在宁夏固原海绵城市建设期间,董凯迅速组织人员对施工范围内的所有地下管线进行摸排和挖探,并积极主动对接燃气、自来水、通讯、电力、雨水、污水、国防线缆等各家产权单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各种地下管线摸排清楚。在董凯的带领下,整个项目团队高效运转,工程进度加速前进,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完成固原海绵城市12条道路共计10余公里的改造施工,开创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施工先河。
从初出茅庐的施工员到身经百战的北京建工市政集团四处经理,董凯一直是团队里“正能量”的化身,他带动团队精益求精、凝心聚力、披荆斩棘。项目部同事评价他:“真诚是董经理的必杀技。”
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董凯驻扎施工一线十余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更善于用新方式新方法解决项目实际问题。在昌平线南延06标项目建设期间,突破了许多施工技术难题,开创了北京市乃至全国轨道交通史上的诸多先例,在3号线10标建设过程中,研发“五小”创新成果,在办公区安装智能巡视、VI分析等八大模块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创建智能化工地,获得各方一致好评。
昌平线南延06标项目上清桥站位于京藏高速路西侧,为了方便位于高速路东侧的居民乘车,这条出入口通道特别下穿京藏高速,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垂直下穿多个风险源,包括燃气、污水、上水、雨水等众多管线和京藏高速主路及辅路,施工风险大,对地面沉降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他带领团队采用了新兴“矩形顶管机顶进施工技术”,这是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首次使用矩形顶管机,安全穿越10余处特、一级风险源,仅用60天,就高效完成了原计划180天的施工任务,整整提前了4个月。首次在北京地铁使用预制轨顶风道施工,仅用15天的时间,完成了本应该60天完成的施工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地铁施工的工业化程度,改善了施工环境,提前32天移交机电安装单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