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媛正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2005年,胥媛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水务事业的满腔热情,她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一线,深耕于设备管理、项目管理、智慧水务建设等领域,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水务事业的精彩篇章。日前,她荣获了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在节能降耗的征程中,胥媛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带领部门人员深入探寻水系统泵组的“心脏”,以数据为依据,凭借技术进行革新。面对取水2#、7#水泵的高能耗问题,她迎难而上。通过深入分析设备运行数据与设备参数,找出了高能耗的症结所在。经过反复论证和比较筛选,她最终确定了采用三元流叶轮及碳化硅陶瓷涂层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水泵进行节能改造。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水泵的运行效率,还避免了早期改造后水泵无法满足满负荷工况运行的状况。项目完成后,年节约用电达108.36万度,相当于节约了361.2吨标煤,减少了946吨碳排放,节约电费79.1万元,并且获得了北京市及海淀区双重节能补贴26万元。这一成果不仅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为水务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如果说节能降耗是胥媛在水务领域的初次试水,那么京源公司调度信息系统3期建设则是她智慧水务建设方面的又一力作。京源公司承担着京西南地区原水供应的重任,但输配水系统管理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基础资料信息缺失、日常监测数据依赖人工巡检、业务管理以纸质版人工统计报表为主……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京源公司发展的道路上。
面对这些难题,胥媛主动出击,以数据治理为基础,应用GIS、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先进技术,带领项目组人员开启了智慧水务建设的征程。她深入一线,与项目组人员并肩作战,以业务需求为核心,完成了四大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际应用。他们将物联网感知数据、基础数据、历史资料等多源资料进行融合,形成了输配水全过程生产和服务的数据库,搭建起了“供水管网一张图”。这张图不仅让输配水系统的管理变得直观、便捷,更为企业的“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3年台风“杜苏芮”引发的洪水期间,京源公司调度信息系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系统通过分析和应急调度,有效保障了反向供水安全,展现了智慧水务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这一成果让胥媛和她的团队倍感自豪,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智慧水务建设的信心。
在科研的道路上,胥媛同样不甘落后。她代表水投集团参加了北京市水务科技新星培养计划,与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地表水输水系统信息化建设与漏损评估项目”的研发工作。她深知,供水管线的漏损问题一直是水务行业的痛点,而精准探测和评估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为此,她积极推动管线测绘工作,与测绘单位人员一同前往现场开展测绘工作。她深入了解探测设备测量原理及探测方法,与测绘人员并肩作战,确保了测绘成果的精准度。在数据整理和成果复核阶段,她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反复修订,要求补测、增测十余次,最终确保了测绘成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这一成果为后续开展供水管线评估、搭建“供水管网一张图”以及“智能化巡检”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水源地智能化远程管控系统建设方面,胥媛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带领部门员工对地下水系统2座水源地进行了改造,建立了SCADA系统,增加了传感器和采集设备,实现了对水质、水量、压力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这一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水源地各井室的自动化水平,还提高了信息流通效率,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对水源地的管理水平,保障了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作为发展技术部的负责人,胥媛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她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不断锤炼自己,还要带领团队不断前行。在她的带领下,发展技术部连续三年获得部门年度考核第一名,这一成绩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带领团队能力的认可。
在胥媛身上,有着国企水务人的担当与情怀。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水务事业的绿色发展贡献着力量。她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的水务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推动水务事业的繁荣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