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旭飞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报答春光知有处,甘将热血送生涯”。这句诗是北京环卫集团南宫园区运营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芦旭飞的真实写照。他怀揣着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在环卫行业深耕厚植,用实干与创新为首都的绿水青山默默奉献,先后荣获“北京市劳模”“首都劳动奖章”“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国企楷模・北京榜样”等多项荣誉。
十年磨剑守初心 一线攻坚显担当
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的芦旭飞,来到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成为一名化验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埋下头、沉下心,打磨出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
2018年4月,芦旭飞接手北京环卫集团最大的渗沥液处理设施——安定填埋场渗沥液处理设施。彼时,汛期将至,设施面临雨季大考,而团队人手又十分紧张。但他没有退缩,和一线职工并肩作战,吃住在一起,加班加点推进新设施优化和老设施修复。周末和夜晚加班成了常态,他和团队夜以继日,只为保证各设施在汛期安全平稳运行、达标排放,为北京的“绿水青山”站好岗。
在京环新能公司积存渗沥液消减工作中,芦旭飞再次冲锋在前,牵头制定处理方案,组织所属设施协同处理、科学调配、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处理能力,为渗沥液消减提供专业保障,用实际行动保障着北京城市运行安全。
钻研技术不停歇 成果丰硕展风采
“工作时间多积累,业余时间多钻研”,这是芦旭飞的工作信条。工作十余年来,他从未停止技术研究的脚步,主导或参与过10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施。
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工作,遇到技术难题就记录下来;晚上下班后,他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潜心总结工作经验,钻研技术瓶颈。凭借这股“钻劲”,他收获了累累硕果:“一种用于垃圾堆体上的移动火炬”“一种火炬供暖系统”“一种可移动式渗滤液处理系统”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UASB在北京阿苏卫填埋场渗沥液处理》《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泥性状研究》等10余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面对渗沥液浓缩液处理难题,他瞄准最新技术,与北大、清华进行技术科研对接,运行浓缩液蒸发系统,尝试SP脱氮技术和生物转盘技术,积极为渗沥液处理技术开拓新局面。管理粪便设施后,他深入一线研究设施运行痛点问题,针对中水回用量大的问题,依托创新工作室研发节水装置,每年可为粪便站节省回用水十万余立方米,用技术创新书写了“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创新创效勇担当 开拓市场谱新篇
“要为公司创效益,就不能怕啃硬骨头。”芦旭飞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新精神,为公司发展开辟新路径。
渗沥液固定处理设施投资高、建设周期长,而垃圾渗沥液产生量随雨季到来而激增。芦旭飞聚焦渗沥液处理特点,决定自主研发移动渗沥液处理装备。他带领技术人员认真分析设备工艺,自行设计图纸,方案几经推翻仍不放弃。他凭借这股“韧劲”,最终成功自主研发并投产移动渗沥液处理装备——NEET-SW系列、CZ系列。改造后的设备,采用可串联也可并联的新工艺,加上灵活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京环新能公司开辟了新的业务“蓝海”。
随着全国环保标准提高,大量二三线城市垃圾渗沥液处理行业有了新需求。芦旭飞瞄准市场增长点,依托“京环模式”,坚持“首善要求、首都标准”,开拓京内外市场。他为北京朝阳区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湖北安陆、四川崇州等多地提供移动处理装备及运营服务,各地项目运行效果良好,出水远高于当地环保排放要求,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从化验员到技术带头人,从一线攻坚到市场开拓,芦旭飞凭借“干劲”“钻劲”和“韧劲”,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位青年党员干部,正用青春与担当,为打造首都“绿水青山”“碧水蓝天”持续奋斗,让环保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