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服贸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上,北京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工作机制”)正式发布。工作机制将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根据工作机制要求,本市将构建“市发展改革委做好统筹,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抓研发,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为代表的行业主管部门抓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各区抓产业落地”的工作格局,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生态构建,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未来,本市将突出强化并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着力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在原始创新领域,用好已形成的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在前沿产业领域,优化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的“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进一步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北生所、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作用,推动开展面向未来、具有产业价值、引领型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支撑。

  据了解,本市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工作机制将持续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在区块链、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此外,本市还将根据产业特点,突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工作机制将引导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进一步优化产业共性平台体系,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等共性平台建设,加强本市首台(套)装备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成为工作机制的另一大亮点,未来本市将建立部门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科技部门将立足当好驱动创新的“策源部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孵化部门”,加强“0-1”阶段原始创新引领;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着力增强1-10、10-100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化发展能力;各区重点聚焦抓产业落地,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生态构建。

   升级版北京市产业地图发布

  在专题论坛上,还发布了升级版的北京市产业地图。去年,北京市首份产业地图正式上线并经过初次迭代升级。经过一年多建设,产业地图已成为推动北京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和优化企业服务的重要支撑工具。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发挥北京产业地图作用,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向产业发展区域集聚。

  本次发布的升级版产业地图通过优化地图界面设计、引入动态地图、完善更新数据、强化手机版功能等手段,提高用户友好性,推动产业地图不断向“更有用”“更好用”的方向迭代。

  其中,升级版产业地图全面引入动态地图技术,将全市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楼宇地块、创新资源等落点落图,实现了从“静态规划图”到“动态实景图”的升级,直观展现北京市产业布局全貌。用户可依照产业类别、空间区域、功能定位等多维条件自由检索,真正做到“北京有哪些产业、产业分布在哪里”的清晰呈现,极大提升了产业布局展示的直观性、沉浸感与可读性。

  此外,产业地图还涵盖了规划、政策、园区、企业、产业空间、地块楼宇、人力资源、应用场景、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等10类数据,全面纳入国家级、市级产业园区以及广告、文化等78个产业园区,展示了1652家园区代表性企业、700个创新资源和93个楼宇地块等信息资源,并同步设置英文版,确保国际化展示能力,真正打造了覆盖全市的产业信息“一张图”。用户通过产业地图能够跨区域、多维度比对各区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助力企业在选址、创新和创业方面作出精准决策。

  据了解,本次升级着力拓展服务功能与应用场景,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查询、资源对接等功能,推动产业地图从单一“展示工具”向综合“服务平台”跃升。同时,手机版产业地图同步完成重大升级,通过全面应用动态地图技术,支持园区、企业、政策等多类数据的便捷查询,在交互体验、功能完整度、使用流畅度上都有较大的飞跃,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掌握北京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