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现场管理工作。 ■企业/供图
“以前坐地铁,门口停了很多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穿行其中,就像走迷宫一样,现在好了,自行车摆放有序,通往地铁口的路也顺畅了。”在9号线丰台南路乘车的胡女士说道。
地铁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珍贵的公共资源,是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小切口”,也是展现城市形象和治理水平重要载体与最直接展示窗口。但其却长期面临非机动车乱停、“僵尸车”占道、通行效率低、空间割裂等治理难题。如何破解这一城市管理“顽疾”?今年上半年,京投资产公司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通过“精细化治理+智能化赋能”双轮驱动,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推动北京市轨道交通站前广场接驳优化提升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
记者了解到,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地铁站前广场秩序问题,京投资产公司创新建立“包线包站包点”工作责任制,党员干部带头下沉基层一线,强化“固定哨+流动哨+亮身份”的综合管理模式。上半年,累计组织出动人员开展现场管理工作共计37000余人次,专项巡查4000余人次。高频次、高强度整治顽疾,使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该公司坚决落实“应拆尽拆”原则,将拆除冗余物理围栏列为优化接驳流线、提升便捷度的关键攻坚任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半年顺利完成50个站点、1万余延米冗余围栏的拆除任务。此项工作范围广、力度大、见效快,有效畅通了乘客换乘流线,使市民步行距离平均缩短约150米,切实提升了市民出行的便捷性,赢得市民广泛赞誉和社会高度认可。
深刻认识制度建设与科技赋能的关键作用,京投资产公司积极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制定接驳优化工作技术导则、考核办法、提升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系统性构建全市接驳优化提升的科学管理框架和统一标准,为工作规范化、长效化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手段,利用京投公司低代码平台开发巡查管理小程序,借助科技赋能提升轨道交通站前广场的管理效能。
京投资产公司还强化“内外联动、市区一体”协同理念,积极配合各区交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治理路径,作为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沟通桥梁,牵头构建高效联动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行动共治”的协作模式,切实提高站前广场秩序管理问题的治理效率。上半年,该公司紧密配合属地政府开展联合治理工作26次,整治行动53次,清理僵尸车311辆,并梳理形成专项治理台账,建立了长效机制。
未来,京投资产公司将继续巩固既有管理成果,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效能,聚焦轨道交通站前广场管理水平提升,不断探索创新智慧管理模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提升首都轨道交通出行服务品质和群众出行满意度作出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