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机器人运动员展示了百米赛跑      ■记者 周宇杰/摄

  编者按:作为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联合承办单位与全球合作伙伴,北京国资公司充分发挥首都国企的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旗下北奥集团、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场等优质资源,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赛事筹办工作。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保障,北京国资公司致力于将本届运动会打造成为展示全球机器人前沿技术的标杆赛事,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贡献国企力量。

  2025年8月14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一场注定载入科技史册的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式启幕。当运动员的角色与机器人画上等号,这场科技与体育的跨界盛宴究竟是如何“炼成”的?记者采访了作为核心保障力量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的北京国资公司工作团队,揭秘这场“机器人奥林匹克”的幕后故事。

  “作为承办方,北京国资公司集结旗下所有精锐力量,全程参与了运动会的策划、组织、协调与保障工作。”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国资公司总经理郭永昊笑着说,这次运动会,让“双奥”班底再次升级,北奥集团主导赛事组织统筹,国家速滑馆提供专业场地保障,鸟巢负责票务销售工作,水立方等单位则支援人员力量,共同保障赛事顺利开展。

  “这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团队的心态也在变化,从‘能不能把会办好’到‘要把会办精彩’,我们看着运动会从无到有,过往辛苦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心里只剩下亲自见证并推动这场历史盛会,以及用专业服务为创新保障护航的自豪。”郭永昊说。

   以“双奥标准”打造机器人运动会保障体系

  今年2月,北奥集团正式成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工作专班,这支拥有两届亚运会、两届奥运会筹备保障经验的过硬队伍在面对“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这个前无古人的课题时,也不免有些犯难。

  “首先,这场运动会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综合性机器人赛事,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我们无章可循,全要靠自己摸索,技术保障、赛事规划、场地搭建管理、赛前训练……这些问题共同组成的赛事保障体系,是我们在筹办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北奥集团董事长赵东伟告诉记者。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国资公司下属三大奥运场馆之一,此次科技盛会,这座智慧场馆作为主场馆,让“最快的冰”成为“最聪明的赛场”。满足500余台机器人在此竞技,场馆又该如何“华丽转身”?

  “机器人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赵东伟介绍,为了满足机器人运动员的适应需求,场馆湿度要降至60%以下,以免影响机器人身上所搭载的传感器的敏锐性,这也意味着首先要化去国家速滑馆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随后再进行场地平整度的调整,“咱们参赛的500余台机器人,轻则30到40公斤,重则200余公斤,原本大道速滑赛场存在的倾斜角度会对机器人移动造成影响。”为此,“最快的冰”化去冰面后还需铺设2.1米宽的三层减震跑道,为“钢铁健儿”们提供带有摩擦力和防滑保护装置的适配场地,确保符合机器人运动的高精度要求。

  充分的赛前训练对于任何比赛都是必要的,这次“冰丝带”实现了场地的极致利用,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主要由“熊猫眼”核心区、室外足球配套区域以及场景类测试赛区三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基地“熊猫眼”坐落于“冰丝带”西广场下沉庭院。

  “7月30日‘熊猫眼’亮灯时,那一刻非常难忘。”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委会场地保障部部长、北京国资公司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郭志国回忆道,这座直径32米的测地线穹顶场馆,采用ETFE膜材和100%可回收钢结构,场馆内嵌的温湿度精密控制系统,配备亚毫米级精度的运动数据采集光学定位系统,还为机器人提供“实验室级”竞技环境;而透过膜顶洒落的阳光、月光与星光又实现了机器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熊猫眼’内部设有一块机器人5V5足球比赛场地,长24米、宽16米,场地周边还有技术支持区和观众席。在本届运动会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机器人5V5足球项目。”郭志国介绍,这场机器人足球赛完全摆脱了人工操控依赖,采用全自主AI竞赛模式。参赛团队需预先编写AI策略算法,使机器人在赛场上实现自主决策、动态调整和实时对抗。这一赛项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度和环境感知能力的极限测试,更是对团队算法优化能力与临场策略水平的综合考验,堪称检验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的“终极试金石”。

  未来,“熊猫眼”还将承载全球顶尖机器人战队的技术测试和赛前备战。

   以“人文温度”书写人机共生未来

  8月14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速滑馆举行,一场精彩的“机器人秀”拉开本届体育盛会的序幕。足球、搏击、舞蹈、太极拳……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没有像人类运动会那样的大规模团体操性质的表演,也没有非常宏大的气势,但人形机器人作为“主角”,其烟火气十足的表演还是让观众席上爆发出阵阵掌声。

  台上气氛热烈,台下“温度”更体现在保障赛事的细节之处。“双奥团队”的经验对于应对充满未知的赛事依然具有探索性。国家速滑馆董事长金延同时也是此次运动会组委会场地保障部的副部长,对场地的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心。在考虑到机器人“能量补充”和“进入赛场”的小小难题后,她和团队迅速制定流线设计方案,在训练区设置了足够的充电设施、调试区域,与此同时,还为不能乘坐电梯的机器人运动员提供了可以一路畅通、由地下二层直接前往赛场的走行流线,为赛队提供高效备战的保障。在赛事指挥系统方面,北京国资公司所属首都信息提供首信云基础设施平台,承担了从底层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支撑、高效网络传输到数据实时处理的云网算全链路技术保障。赛会前期,首都信息支持组委会技术团队,积极协调“云、网、算”资源,顺利实现赛事指挥调度核心系统迁移,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伴随赛会开幕和进行,首信技术团队持续协作各方,完成技术集成联调和汇报演示,并为赛事提供重点服务保障,保持全赛会期7×24小时监控值守。

  为平衡竞技性与安全性,团队还创建“人机协同”应急机制,一旦赛场出现突发情况,安全员将立刻出动进行处置,同时也有精通电路维修的工程师现场坐镇。大家也分享了赛事筹备过程中各国队伍对于运动会的反馈。一位来自阿联酋的赛队队员表示,运动会的设施和环境很好,能满足他们训练和比赛所需的一切。他们不仅希望能在比赛中得到技术上的进步,更希望在与各国队伍的切磋交流中增长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知识、提升相关能力。“这也是我们办赛过程中想达到的一个目标,在赛事中促进国际队伍的交流,加速机器人技术迭代进化。”赵东伟表示。

  在谈到对运动会的期许,团队里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无论如何,请多一些包容。”在技术狂飙突进的背后,不可避免会引发类似“机器人目前真的具备场景应用条件吗?”“这种活动真的和技术条件匹配吗?”等产业叩问。2025年是公认的机器人量产元年,从春晚上起舞的机器人舞蹈队到上半年的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钢筋铁骨”的机器人并不怵于在赛场上磕碰、摔跤,而通过此次运动会,我们更希望关注这场比赛的所有人,能够给予这些“先驱”机器人更多包容性,见证它们的成长点滴、技术迭代,直至中国机器人产业百花齐放,蓝海生辉。

   以“产业思维”激活创新生态链

  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一场全球顶尖科技的竞技盛会,更成为推动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生态引擎”。这场综合性运动会全面检验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

  “我们不仅仅是在办一场比赛,而是在搭建机器人产业化的‘加速器’。”郭永昊表示,这才是运动会的深层价值。借助本次运动会契机,有望助力国家速滑馆所在的朝阳区做好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承接工作,搭建垂直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北京市和朝阳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而北京国资公司也将“筑巢引凤”,充分转化运动会后沉淀的决策成果、文化资产,力争布局实现四大目标——将“冰丝带”打造为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地;做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投资人;做世界机器人运动联盟的规则制定者;成为北京体育赛事平台的运营商,书写未来“人机共融”的科技新篇。

  8月17日,这场科技盛会将落下帷幕,但结束并不代表终点。首届运动会的成功为其延续举办奠定基础,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为行业提供了真实场景下的技术验证场,有助于吸引长期资本关注;全球首个机器人赛训基地“熊猫眼”赛后将永久保留,开放给科研团队进行机器人测试;赛事中积累的海量数据将成为算法迭代的重要资源,而比赛中暴露的技术短板则直接指向未来研发方向……这场盛会恰如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切片——正如会徽中由二进制代码勾勒的奔跑机器人,正在为科技与人文的交相辉映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