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在工作中

  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大唐集团北京高井热电公司数据分析师陈浩,凭借“数字技术+电力生产”的融合创新理念,在燃机监测诊断、长协管理、智慧电厂等领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用8年时间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集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以政治引领锚定创新报国方向

  “电力事业关系国计民生,科技创新必须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作为青年党员,陈浩始终将政治素养视为科技创新的“根与魂”。在主题党日活动中,他主动肩负起青年员工思想引领责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并带动身边的青年,通过“技术沙龙+政治学习”的创新模式,在公司内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2024年,陈浩入选北京市“青马工程”市级班,经过团市委一年系统化、多维度的指导与培养,他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科技攻关实践深度融合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他牵头负责燃机智慧电厂关键技术研究、汽轮机轴系振动治理研究等攻关项目,培养期间取得大唐国际优秀专家、中国设备工程协会专家、科技创新成果3项、论文1篇、2项专利等荣誉与成果。2025年陈浩又入选全国“青马工程”科技班,同全国的科技精英们开启了又一段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技术创新之旅。

   在设备轰鸣中淬炼专业本领

  自2017年入职起,陈浩便先后于检修、运行班组进行实践锻炼。他深知,唯有深入洞悉生产实际,方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为掌握燃机运行规律,他深入生产现场,仔细观察设备运行状态,详细记录各种数据。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向一线工人师傅们虚心请教设备操作与故障处理的经验。正是这种扎根基层的精神,使他对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为后续的数字化技术融合与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陈浩主动“揭榜挂帅”,勇挑3号汽轮机轴系振动治理技术攻关项目。他迎难而上,团结协作,精准施策,将科技创新与生产问题紧密结合,统筹实施了包括高中压转子高速动平衡、轴系中心调整、轴瓦载荷优化配比、通流间隙精确调整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技术措施。历经艰苦卓绝的攻坚,各项技术方案精准落地,有效解决了机组长期以来的振动问题,其中3瓦振动由修前140μm降至90μm,机组运行平稳性大幅提升。

   用数字技术重构燃机运维生态

  作为核心成员,陈浩推动了中国大唐燃机数据监测诊断中心建设。该系统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时接入5家燃机电厂的数据,监测4458MW的机组容量,通过构建燃机故障智慧预警模型,实现设备故障提前72小时预警,发现处理设备故障案例1300余项,开创了数字化技术与电力生产有机融合的先河。项目的多项成果荣获中电联电力创新一等奖,相关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燃机运维长期依赖国外供应商的被动局面,陈浩带领团队创新总结出一套燃机长协管理办法,通过长协谈判、模式选择、备件联储等手段,实现了对燃机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与优化调度,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显著降低燃机运维成本。该方法实践中为企业取得了19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获行业管理创新一等奖,同时也为我国燃机发电行业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燃气机组智慧电厂关键技术研究”中,陈浩构建开发了燃机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在虚拟环境中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模拟和预测。开发了燃机智能监盘预警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设备故障隐患,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提升燃机电厂的智能化水平。

  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陈浩建立了“1+3+N”人才培养机制,即1个交流平台(创新工作室)、3种培养形式(研讨、授课、实践)、N个创新项目。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项目实践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7项技术创新项目,2024年创新工作室取得4项行业级成果,获得9项授权专利,软著3项,发表论文6篇。

  当5G、人工智能与燃机轰鸣声交织共鸣,陈浩正以数字技术为笔,在能源革命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