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北京电力抢修人员徒步运送移动充电电源                       ■通讯员 林一轩/摄

  7月29日上午,北京密云区冯家峪镇的道路即将修通。尽管未来仍可能降雨,但李岩松认为,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电力抢修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村民家中供电也在逐步恢复。

  26日下午至27日凌晨,密云地区的一场暴雨,致使冯家峪镇陷入断路断网断电的困境。现场到底什么情况、道路什么时候能通行、供电物资怎么送进去?带队开展电力抢修工作的李岩松,思索着一连串问题,眉头皱成了“川”字。

  李岩松是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西田各庄供电所所长,也是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他长期扎根一线,多次参与应急抢险工作。此次,他依旧受命而来,然而这座群山环抱的小镇成为了“信息孤岛”,令他内心十分焦灼。

  “27日14时,武警官兵要前往信号中断区域。”得知这一消息,李岩松眼前一亮,当即决定跟随武警官兵一同徒步上山。“即便劈开一条路,也要为镇政府接通应急电源,让失联的小镇重新‘发声’。”

  不久,一支14人的电力抢修“先遣队”组建完成。除了抢险工具,队员们还随身携带5台移动充电电源。每台20多公斤的重量,在平地上行走尚且吃力,要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跋涉,更是难上加难。

  刚进山的路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原本的山间小径被暴雨冲刷成了泥浆河,深褐色的淤泥没至脚踝,每走一步都像在“拔萝卜”,稍不留神就会打滑。山路两侧的植被被暴雨打得东倒西歪,带刺的灌木不断刮擦着队员们的手臂与裤腿。队员们两两一组,肩扛手抬着设备和物资,时而并肩、时而前后,深一脚浅一脚在山间穿行。

  “小心,快抓紧,别让它掉下来。”刚爬过第一个陡坡,年轻队员张子航脚下一滑,整个人顺着泥坡往下滑。身旁的卢欢眼疾手快,一把拽住移动电源放稳,又迅速顺势拉起张子航。两人气喘吁吁站定后相视一笑,抹了把脸继续前行。

  翻过第一座山,一条宽约4米的河道横亘眼前,坍塌的泥土与石块,在路面堆成小山,原本温顺的山溪,此刻化作咆哮的“黄色巨龙”。“找水流最缓的地方!”经验丰富的李岩松站在岸边,目光扫过河面,从旁边寻来一根碗口粗的树枝,跨河而架,以减缓水流的速度。队员们排成一字,一人搀扶、一人扛电源,小心翼翼地交替蹚水过河。

  稍作休整后,队伍向第二座山发起冲击。这座山更陡,几乎无成形道路,只能踩着前人踩出的浅坑攀爬。“路上还遇到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只能一个人先上,把安全绳拴在树上,其他人再抓稳攀爬。”李岩松说。队员们互相搀扶,前面的人拉一把,后面的人推一下,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与雨水浸透。

  27日18时,当队员们终于远远望见冯家峪镇政府的屋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镇政府门口,几名镇干部正焦急张望,看到队员们身影,立刻挥手跑过来。“可把你们盼来了!”镇干部紧紧握住李岩松的手。

  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刻安置好移动充电电源,恢复镇政府区域通信信号,让大家能给手机充电,向家人报平安,为一度失联的乡镇带来莫大安慰。

  经短暂休整,14名抢修队员再度投入周边电力设备摸排工作。他们的衣服沾满泥浆,脚上鞋子早已辨不出原本颜色,肩膀与手掌被勒出深深红痕。这十多公里的艰难跋涉,翻山跨河的执着,终究让“孤岛”有了光亮,让希望有了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