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车在停在超低温仓前卸货 ■记者 周宇杰/摄
“三首层”设计、0.5摄氏度毫厘级控温、光伏矩阵绿电自给……7月27日,北京首个“高进高出”园区——北京东南高速公路智慧物流港(一期)开园暨招商推介会在京举行,标志着这一国家级智慧物流枢纽标杆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东南港项目是首发集团利用存量土地开发的重点工程。项目地处京沪高速与南六环路交汇处东北侧,位于进京物资分拨的主通道上,坐落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物流基地内,与京沈、京哈等11条高速公路相连,形成北京市海、陆、空多式联运的重要结合点,区位优势显著。项目依托首发集团强大的路网资源优势,深度融合前沿智慧科技与绿色低碳理念,打造“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园区”创新联动的发展模式。
作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园区,拥有着单体规模最大冷库,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0公顷,共分为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占地8.63公顷,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建设有覆盖温度范围从零下60摄氏度至20摄氏度的全温区冷库及恒温仓库,配备智能化办公楼及生活配套设施。可经营面积达10万平方米,总库容量为10.5万吨,为首都的物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采用“三首层”立体交通设计,率先在国内大规模冷链仓储场景应用冬奥同款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等创新技术,实现精准控温,致力于打造服务首都高质量民生保供的现代化智慧冷链枢纽。项目一二期联动,将全面实现“高速进出”的通行效果,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响应国家物流降本增效战略。
项目依托首发集团运营的庞大道路交通网络、众多客运枢纽、服务区、加油站及遍布全市的数十万停车位等众多城市资产,形成了北京市从路网至枢纽,再至前置仓得天独厚的物流条件,构筑起“物流园区+供应链+绿色城配”立体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为东南港项目构筑了强大的资源优势。
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具有“三首层”“高进高出”、绿色低碳、一站式生态产业综合体等特色亮点。其中“三首层”设计是园区设计通往二层和地下一层的坡道,形成“三首层”,即地下一、地面一和地上二,每层均可通过坡道实现运输车辆直接对库门进行取送作业,使得每一层都具备首层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大大提升装卸效率。
与此同时,园区设计匝道连接京沪高速公路和六环路,待项目二期建成后,将全面实现“高进高出”的通行效果,物流车辆驶入园区可有效避免进入市政道路,显著提升进出效率,缩短物流时间,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是响应国家物流降本增效战略的标杆性实践。远期还可通过京沪高速实现无人驾驶货车与天津港“通港达园”,打造无人驾驶物流配送示范区,树立北京市无人物流配送样板点。
同时,园区按照绿建三星和LEED金级标准进行设计建设,以节水、节电、节能、节材为目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利用冬奥会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技术、清洁能源氨/二氧化碳载冷技术等节能降碳技术,构建园区综合能源循环利用体系。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搭建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平台,汇集水、电、气、热、光等能源数据信息,实现精细化管控,全面掌握能源的分布和流向,通过分析能源消耗预测调控能力,削峰平谷,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能耗损失,提高园区用能效率,推动园区拓展碳资产交易等新型业务,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园区。
此外,为打造一站式生态产业综合体,园区构建了零下60摄氏度至20摄氏度黄金温度带,存储温度覆盖全温区(超低温、低温、变温、恒温、干仓),满足高端食材、连锁餐饮中央厨房等全业态存储需求,打造一站式冷链产业集聚地,同时融合花园式园区理念,营造宜业环境。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园区正在探索与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区联动的“前店后仓”创新模式,并依托京沪高速推进无人驾驶货车“通港达园”示范应用,持续引领物流行业的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升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