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服务也越来越周到了。”日前,在燕保·马泉营家园,保障房的住户对小区的管理感到非常满意。近年来,北京保障房中心公租房运营二部在公租房社区治理方面主动创新,通过构建“一核五化”社区治理体系,即以党建为核心,推进治理单元精细化、主体多元化、载体智能化、服务人性化、队伍规范化,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治理单元精细化

  燕保·马泉营家园现有住户近3000户,走进小区,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小区活动中心里,乐队伴唱、亲子活动等文化活动几乎每周都会上演,让附近的居民过得充实而热闹。62岁的陈大爷是这里的老住户,作为小区楼管家,他能准确叫出小区70%住户的名字,在陈大爷的工作簿上密密麻麻记着“3栋赵老伯有一手二胡绝技”“5单元李姐退休前在合唱团工作过”等近百条信息,这些在茶余饭后采集的“民情大数据”,在党建引领下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智慧源泉。

  “立足保障房社区人口密集、需求多元的特点,公租房运营二部通过构建‘一核五化’社区治理体系,加强与属地各级党组织互联互动,建立社区管家、楼管家、楼门长三级社区治理人员,将‘大片区’社区变为‘小单元’网格化,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治理效能。”保障房中心公租房运营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核五化”是公租房二部对于公租房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这一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深度融合。

  据了解,公租房运营二部所管理的公租房项目有19个,覆盖海淀区、昌平区、门头沟区及朝阳区,目前已配租房源数达15369套。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公租房运营二部与属地共建169次,通过定期举办“践行文明公约构建和谐家园”“文化惠民、保障民生”等文艺汇演,将保障房政策宣传和消防安全知识融入群众生活;聚焦民生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定期组织召开民主议事协商会,收集并落实居民意见建议45条,形成长效治理机制;积极开展应急救助、文化宣传等志愿活动,将精细化服务延伸至每个治理末梢,切实提升住户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治理服务人性化

  “翟阿姨,我是小张,您别着急,慢着点。”近年来,家住苏家坨公租房的翟阿姨每周二都会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敲门的是公租房工作人员。对于常年独居的翟阿姨来说,公租房工作人员不仅是陪她聊天、帮她解决困难的帮手,更是让年过八旬的她有了存在感的亲人。

  “要定时上门巡视或者电话问候独居老人。”“特殊人员要给予关照和关爱”“行动不便人员有的要定时取药并定点关注。”……在苏家坨公租房项目,公租房工作人员工作手册上详细记录着每位老人的服务频率。为使服务更加精准,公租房运营二部构建了困难群体精准帮扶体系,通过建立重点人群台账,针对所辖社区内1121户困难家庭、854名独居老人、118名残疾人,建立动态监测档案,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2024年,公租房工作人员联合组织志愿者开展入户走访服务4155次,在精准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居民的关系,许多老人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值得一提的是,公租房运营二部还面向残疾人开展了技能培训和职业辅导,帮助多人实现就业,并推动社区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为苏家坨项目4个单元内的6户残疾家庭增设无障碍通道,解决了残疾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治理载体智能化

  居有所安,方能心有所安。为让政策落地更精准、服务触达更高效、居民生活更舒心,保障房中心构建了新型公租房监管模式及常态化预警预防机制,以大数据赋能精准管理。目前,公租房运营二部所辖项目已接入保障房中心调度指挥大屏,指挥调度大屏对项目日常安全生产及运营品质开展监控监测、管理服务监督、日常运营调度联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在瑞湾家园项目安装大通廊摄像头,保障楼道内安全有序;燕保·龙泉家园项目利用阻梯系统,靶向治理,有效杜绝电动车上楼问题。”公租房运营二部相关负责人说。公租房运营二部依托智能健康管理设备,还提升了老龄服务水平。燕保·马泉营家园项目推行“室内烟雾报警器”,为大病重残、独居老人增设远程烟雾监控服务;苏家坨项目引入“可依助浴”,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解决洗澡难题。

  保障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住有所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住有所居”成为现实,如何住得更好,便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保障房中心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将持续整合属地各类资源,织密住房保障网,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将党的民生牵挂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安居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