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关村的蓝润大厦项目外景 ■记者 董一鸣/摄
6月中旬,北京建工建筑工程总承包部(以下简称“事业部”)技术质量部部长王振辉带队参加了行业组织的城市更新专题培训。此次他还多了一个新职务,即北京市级“城市更新”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聚焦城市更新领域持续深耕成为事业部从创设之初便笃定的发展战略。从2018年涉足该领域项目至今,我们先后参与了涵盖大型公建、厂房、住宅、园区等几乎全品类的城市更新项目,并从不同工程中总结出了适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城市更新方案。”王振辉说。
差异化经营战略初见成效
作为北京建工集团的核心事业部,其自2017年8月挂牌成立后便聚焦传统建筑施工板块,肩负着重点项目管控职责。与此同时,探索城市更新领域新赛道,成为事业部差异化发展基因。
被喻为城市更新领域国家顶层设计文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发布,坚持“留改拆”并举、保留老城区肌理、保护历史遗存等工作为城市更新发展明确方向。《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等实施细则更是将顶层设计细化到具体机制和项目类型中。
事业部党委书记白文汇表示,作为新成立的事业部,只有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新机遇。事业部认真分析建筑业的发展趋势,锚定了城市更新这一当时还处于“蓝海”的领域,事业部“十四五”规划更是将城市更新领域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事业部从起步阶段就瞄准高大精尖类项目。在2018年实施的蓝润大厦项目改造中,团队运用超声波监测、红外检测等装置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体检”,将可能存在的结构隐患逐一标记并分别制定方案,如今,这里已成为海淀区重要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此外,在同期开工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等项目改造中,项目团队借助增加金属防护层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建筑屋顶进行全面焕新。在施工中,团队做到了“低扰动”改造,实现了“下面用餐、上面干活”的效果。
凭借多个工程的实践经验,事业部城市更新的发展架构逐步清晰。2022年3月,既有建筑改造职工创新工作室依托南京银行北京分行大楼改造项目挂牌成立。其成立后,事业部为工作室配备了办公场所、启动及助推基金;根据项目进行课题立项,并提供系列经费支持,助力工作室持续推动城市更新领域的智慧探索。
全链条技术守护建筑健康
对王振辉和团队而言,建工集团和事业部的大力支持为团队凝聚起了拼搏奋进的动力。团队将理论研究与应用场景充分结合,聚焦城市更新全产业链条各环节,实施了“智慧+绿色”综合改造,走出了一条“北京建工”特色的城市更新技术路线。
位于中关村的蓝润大厦项目施工时,团队面临结构偏差几十厘米、陈旧防水导致结构渗漏、内部拆改楼板立柱、加设一通到顶的采光顶等难题。
为了实现“开门红”,项目团队将红外线扫描技术引入改造中,通过扫描对防水渗漏点位进行重新铺设或搭接。王振辉说:“既有建筑大多年代久远,如果不进行全面、系统检查便施工,不仅改造进度缓慢,还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而这种先“体检”再“手术”的方式也从该项目开始被固化下来。如今,三维扫描、无损检测、扫描结构反向建模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多个更新项目中应用,“体检”也成为团队面对复杂结构改造时的规定动作。
城市更新是一项“没有两片相同树叶”的工作,结合不同项目特点,事业部开展了长达7年的持续探索与研究。
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改造中,项目团队针对屋顶拆除外部结构并保留吊顶的要求,研发了特制钢结构作业平台,并在生产基地依照1:1比例进行了预拼装,最终将平台搭在吊顶和屋顶之间的钢结构上,为工人提供作业空间;再借助吊车将624块屋面预制板逐个更换,确保不影响宴会厅的正常使用。
在紫金庄园外立面改造中,“附着式电动施工平台”如同一条竖起来的火车轨道,载着约10米宽的拆除作业平台上下滑动,依靠底部的防坠落装置,确保楼上拆除施工与底商运营互不干扰。
经过多个工程的洗礼,该工作室已经形成了“从初期结构检测与差异化方案制定,到过程中多种设备应用的静力作业及安全拆除的绿色施工流程,再到以三维BIM技术为主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内部功能的焕新呈现,并构建起了城市更新全流程实施方案。其为城市更新领域探索出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改造经验。
人才储备不做“空心化”概念
作为源于项目课题成果的职工创新工作室,白文汇坦言,工作室始终坚持“向下生长”的原则,绝不能变成一个“空心化”的工作室。该工作室任命事业部工会主席、总工程师为顾问,把控工作方向,为工作室的发展建设提出专业建议。团队骨干人员15人,均为从事不同类型城市更新项目的管理人员。目前,该工作室共有人员22人,平均年龄39岁。
王振辉表示,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的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如果依靠项目来进行技术研究和体系总结,往往会面临工程竣工后研究中断的问题。通过工作室能够发挥总部引领带动优势,在实现课题深入研究、统筹管理、精准分配的同时,相关团队还能以揭榜挂帅的形式争取课题,形成内部各团队和专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与此同时,依托大量的应用场景,事业部已经形成了城市更新多团队齐头并进的态势。
比如在某重点工程中,一种名为“体外预应力”的技术,为砖楼结构“植筋接骨”。技术人员通过方案研究分析,在红砖外侧开槽,植入预应力钢筋,为既有建筑植入了钢筋铁骨;同时,参与团队也积累了砌筑类建筑改造加固的经验。
南京银行北京分行大楼改造中,项目团队面临建筑四面几乎没有空间的难题,他们利用既有结构电梯井研发的建筑垃圾运输通道,让建筑内部被拆除的砖头、瓦块顺着“滑梯”安全地滑落到收集区,且不产生外溢的尘土,为城市核心区改造的垃圾清运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诸多实践成果也让工作室的业绩实现快速叠加。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共完成专利13项,QC成果5项;参编多项地标、企标,在建筑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实施的项目通过了中施企协全国首批绿色施工验收、北京市首个更新工程长城杯验收;并获得工法、国家级BIM大赛奖项以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奖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