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段先军                                                        ■企业/供图

  段先军是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事业部副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在大跨度钢结构、深基坑、智慧建造等方面取得了5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秉持匠心筑梦的精神,从业三十年始终如一,潜心钻研,通过创新引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深耕技术勇攀高峰

  段先军是企业公认的“智多星”,曾参与国家大剧院、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客运大楼等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在众多项目中,令他感到最自豪的作品当属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参与项目建设时,段先军肩负重托。当施工图纸上展示的一串串“扎哈曲线”映入他的眼帘时,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造型真美,但施工很难”。要打造出流畅优美的曲线,整个过程无疑是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技术极限。航站楼核心区屋盖是世界上最大的不规则自由曲面空间网架钢结构,屋面网架重量超过3万吨,而它仅以8根C型柱为主要支撑,C型柱形成的空间甚至能容纳下整个“水立方”。段先军多次组织开展方案论证,精心进行施工过程计算分析,通过引入并使用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数字三维仿真模拟技术、测量机器人、超声波无损检测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施工现场一次次上演科技竞技,采用“分区施工,分区卸载,总体合龙”的原则,成功将超大规模的钢屋盖面整体提升至近20层楼的高空,精度控制在毫米级。19万余米长度的现场焊缝探伤一次合格率高达100%。总结形成的“超大平面复杂空间曲面钢网格结构屋盖施工技术”,被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评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应用到多个国家重点工程。

   创新驱动引领行业

  助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高飞”之后,段先军再度启航。从长城脚下到香江之畔,他致力于将多年积累的智慧建造经验带到香港,筑造一座新的精品地标,为粤港澳大湾区添翼赋能。

  在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客运大楼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高昂、设计边界条件严苛等众多技术及管理的多重挑战。他带领项目科研团队,在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超长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型钢结构综合模块海上和陆上运输、大型钢模块提升滑移、BIM正向设计及数字建造、机电和装修预制装配化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突破数字化建模技术瓶颈,探索出了一套专门的跨地域、跨国度多专业同步设计协同流程和方法,淬砺铸魂育匠,为解决全球机场建设领域技术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特别是在大跨度钢屋盖工程施工中,他创新研制出模块化施工方法,将屋盖划分为若干超大单元,主航站楼屋盖结构模块中的其中之一就重达1000吨、尺寸长100多米、宽30多米,为世界之最。所有模块组装完成,通过SPMT自行模块车以及海运等方式运抵香港现场,再提升滑移就位,最终仅用3个月时间便完成了4.2万平方米钢屋盖全专业施工,与传统施工相比提高工效5倍,并大大降低了现场工人高空作业量,模块化施工法在香港建筑业引起巨大轰动。

   团队建设凝聚力量

  段先军不仅是一名技术能手,更是一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他在积极推动关键施工技术创新全面落地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他注重培养年轻人才,通过建立“传帮带”培养机制,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定期组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会,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创新想法,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营造了“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工作氛围。针对世界首创的钢屋盖全专业模块化施工工法、世界上最大层间减隔震体系实施、超大平面复杂空间曲面钢网格结构高精度安装等世界性难题,他带领团队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机场建设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段先军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身为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专家,他积极参与行业技术交流和高校的课外培训活动,分享技术创新成果和管理经验,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贡献力量。他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荣获国家专利技术48项,主参编专著、规范、标准9部,获国家和省部级工法8项,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先后荣获首都最美劳动者、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