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实现党和人民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作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路径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与分析,为推动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深化作风建设,在思想根基、制度体系、监督机制、群众基础和文化生态等领域实现系统性提升,将党的作风建设提到了新高度。

  (一)思想建设铸魂立根,政治生态全面净化

  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全党形成了学思践悟的理论自觉。领导干部带头研读经典著作、撰写党性分析报告,红色教育基地成为锤炼党性的重要阵地。政治纪律的刚性约束显著增强,党员干部对“两个维护”的政治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得到根本性强化。

  (二)制度创新靶向发力,权力运行规范有序

  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统领,构建起涵盖作风建设各领域的制度体系。公务接待、差旅报销等制度的细化完善,使“三公”经费管理形成长效约束机制。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的严格执行,有效防范了权力寻租空间。

  (三)监督体系贯通协同,执纪问责形成震慑

  “四种形态”的精准运用,既体现严管厚爱又强化纪律威慑。巡视巡察的利剑作用持续彰显,通过巡视巡察、审计、纪律监督等监督手段的有机结合,实现监督全覆盖。数字监督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监督网络,群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监督的渠道更加畅通。

  (四)群众路线深耕厚植,执政根基稳固强化

  “接诉即办”等工作机制的实施与不断完善,有效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再造,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考验中,基层干部沉在一线、干在实处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五)廉洁文化浸润人心,新风正气广泛弘扬

  党中央率先垂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带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家风家教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全社会崇廉拒腐的氛围日益浓厚,简朴务实的价值取向在公务活动、社会交往中渐成主流,为作风建设提供了深层文化支撑。

  随着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成效。但还存在为民服务意识有待强化、担当精神需进一步激发和纪律规矩意识需持续巩固等问题,需要继续采取措施推进作风建设不断取得进展。

   二、作风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意义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党员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良好的作风是党的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作风建设直接影响政策的贯彻效果,只有作风过硬,才能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基层不折不扣地落实。基层干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要理解政策的精髓,还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运用,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避免走样和走偏。

  (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良好的作风能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而不正之风则可能导致党组织形象受损,削弱党在群众中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基层干部作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如果基层党组织的作风不正,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党和人民的关系,影响党的政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

  (三)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干部作风端正,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服务。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能够更好地回应群众关切,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群众的期望不只是简单的物质改善,更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保障。只有基层干部的作风得当,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推动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路径

  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风建设涉及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工作作风、群众关系等多个方面,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入手,确保全面推进,达到预期效果。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

  加强理论学习是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建设的基础。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系统学习党的理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党性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党性修养。同时,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二)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是保证作风建设落实到位的关键。在管理方面,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规范干部的行为准则,明确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位。特别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对工作不力、作风不正的干部要及时纠正和处理,防止小官大贪的问题发生。在监督方面,要建立起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通过开展定期巡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典型问题要及时通报曝光,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广大群众成为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员”,通过举报和反映问题,推动干部作风的持续改进。

  (三)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实际需求

  基层干部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实干实效,推动工作重心向群众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转移。在推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基层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深入了解群众所需,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要大兴调研之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跟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党和政府决策部署有效实施。

  (四)完善考核机制,激励实干实绩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是推动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考核要突出实绩导向,注重量化指标和质化评价相结合,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要依据干部的工作实际,量化考核指标,对基层干部的服务业绩、群众满意度、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同时,要注重党性原则和道德品行的考核,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相结合,督促广大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五)加强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

  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优秀典型学习,争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合格党员干部。要广泛开展模范评选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工作方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先进事迹的宣传不仅可以提升干部的道德风范和政治觉悟,还能够促进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形成向上向善、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形成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

  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措施,才能够全面推进作风建设,确保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服务群众、勤政务实的良好作风。在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作风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