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图书馆全景。 ■企业/供图
9月27日,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雄安图书馆正式开馆。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文化使命的公共建筑,在万众期待中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
作为雄安新区启动区首座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雄安图书馆不仅是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里程碑”,更被赋予“千年文脉载体”的深层意义。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150万册藏书涵盖人文社科、前沿科技、少儿读物等多个领域,3500个阅览座位划分出安静阅读区、学术研讨区、亲子互动区等功能空间,既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阅读需求,也能为新区高校群、科研机构提供专业文献支持。从地理位置看,它地处启动区核心板块,与周边的政务、科创片区形成呼应,成为串联“生产、生活、生态”的文化纽带,标志着雄安新区实现从“基建提速”向“功能完善”“文化赋能”的重要跨越。
中铁建工项目团队用创新与坚守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在主体结构施工中,楼板采用的密肋膜壳形式对施工精度要求极高,钢筋间距误差需控制在5毫米内,混凝土浇筑需一次成型。为突破这一难关,项目工程师们连续两周泡在实验室,对比23组施工数据,最终创新采用“免拼缝密肋膜壳技术”,不仅将混凝土成型合格率提升至100%,还将施工效率提高30%。该技术随后在雄安新区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面对复杂的机电系统安装挑战,团队运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对水电、暖通等管线进行精准模拟排位,甚至通过3D动画还原管线走向与装饰效果;同时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模块化安装”模式,将原本需要现场焊接的管线在工厂提前加工成型,现场只需精准拼接。这种“场外预制、场内组装”的方式,不仅减少了现场施工污染,更让机电系统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为后续场馆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中,中铁建工还量身研发了“雄安图书馆智慧工地平台”,该平台的实名制系统实时掌握施工人员动态,塔吊吊钩可视化系统精准监控吊装安全,高支模架体变形监测系统每15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系统实时预警温度裂缝……十余项智能子系统如同“智慧大脑”,全程守护项目建设,让这座文化地标从地基到封顶,每一步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临近国庆黄金周,为让市民享受到优质服务,中铁建工项目团队早已制定好驻场保障方案:1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将在假期全程值守,重点排查空调、照明、借阅系统等设备运行情况,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运维问题。
这座矗立在雄安大地的文化地标,早已超越“图书馆”的单一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互通枢纽,未来将与北京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