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4万余人次观礼嘉宾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无缝转场”?143列次地铁专列如何做到分秒不差?在这场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中,北京地铁以精准的调度指挥、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先进的科技支撑,展现首都国企在关键时刻的责任担当与硬核实力。从“秒级”响应的指挥系统到“毫米级”精准的列车控制,从“人车路”协同的运输组织到“全链条”无缝的服务保障,这场高效转场背后的创新实践与管理智慧值得探寻。
工作人员为乘客提供通行引导服务。 ■企业/供图
一场齐聚数万人,举国欢庆的盛会之上,现场万余人欢呼震天,在这幕之后,一批批嘉宾在不知不觉中被高效送抵现场,结束后又迅速疏散离开,隐入“地平线”。这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的真实情况。当天,4.4万余人次通过北京地铁公司的“专列”集结、疏散……隐于这场无缝转场背后的地铁万余名员工夙夜轮转,其中不仅有多次参与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的“老兵”,还有初次上阵的新地铁人。“这场盛典,‘钢铁洪流’列阵长安街,我们则是保障‘洪流’中一颗拧紧的‘螺丝钉’,何其有幸!”这是北京地铁人的回答。
精密“蓝图” 实现秒级响应
9月3日凌晨,位于西直门的北京地铁大厦灯火通明。随着凌晨4时左右第一趟“专列”开出,北京地铁公司自接到保障任务起便开始精心筹备,历经数十次方案讨论会、推进会和现场协调会,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的保障方案得到最直观且成功的呈现。
每逢重大活动,北京地铁必然在保障之列,这是国企职责所在,同样也是对自身业务的一次“大练兵”。今年9.3阅兵,北京地铁面临着工作日期间保障重大活动与早高峰运营“混跑”的双重压力,如何在尽量不影响市民出行的情况下让“专列”实现精准到秒的运行,对此,北京地铁的保障方案中写满细节。
9月3日当天,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8号线三条地铁线路开行专列143次,运送观礼嘉宾、志愿者4.4万余人次。在此过程中,排列有序的观礼嘉宾依次进站,“豆腐块”一样的乘客队伍与专列列车如同“拼图”般分毫不差同时抵达,人到即车到,车走后,下一列专列与下一波乘客又再次重复着该过程……
百列列车与万名乘客的精准匹配是如何实现的?这要说起一份普通的图表——“首先,编制当天的列车运行图是第一步。”张含笑是北京地铁公司运营管理部主管,从今年5月开始投入保障方案的制定直至“蓝图照进现实”,她和同事们始终都是“一线人”。
张含笑解释道:“列车运行图是当天的计划表,我们的一切保障都围绕这张运行图展开、延伸。在动手画图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几个关键问题——9月3日当天预计要运送多少乘客?列车要跑哪些线路?哪些车站可以正常使用?每批次人员从何处何时进站、出站?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边界条件。把这些基础问题理清楚后,我们就要像拼拼图一样,把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妥当。比如:每趟列车具体进站、发车时间,每节车厢最大载客量,这些都需要精确计算。”
“这就像在下一盘精密的棋。为了满足普通客流的出行需求,我们在编制运行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混跑’比例。”张含笑举了个例子,“专列”线路中,2号线在承担疏散任务时采取了专列与普通客运列车的混跑方式。混跑比例为2:1,专运列车行车间隔为3分30秒,普通旅客列车运行间隔为7分钟。简单来说,就是先过两趟专列,再来一趟普通列车。这样安排既能保证观礼嘉宾的快速疏散(专列密集发车),又兼顾了普通乘客的出行需求(普通列车穿插运行)。
重大保障之下的“细节革命”
运行图只是保障方案中的一部分。在应急指挥、设备保障、乘务服务、人员调度甚至于站车环境等方面,北京地铁也启动了一系列“细节革命”。
程浩是北京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主管,同时也是重大保障活动的“老兵”,自2008年奥运会起,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地铁的重大保障调度指挥工作。“我们建立了总指挥部、执行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三级指挥体系。”程浩介绍道,“9月3日的转运过程中,我们通过实时监控、手台通讯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环节都在掌控之中。”这套指挥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扁平化”设计。总指挥部可以直接对接现场,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当一条条信息从保障现场传回指挥部时,程浩和同事们需要作为“地铁大脑”将信息分类管理,对于符合“应急”条件的事项,他们也要及时回应并给出解决方案。
“有位乘客把东西落在了专列上!”这条信息来自当天参加活动的观礼嘉宾,当车站将这条信息告知指挥部时,乘客所搭乘的专列已经回到车库,等待下一次开行。而应急指挥部给出的解决方案同样迅速且精确,“这趟车下次的运行方案发生变化,无法原路送回,所以我们分析出一个‘失物换乘’的方案,让失物以最短的路径、最佳的方式通过线路间传递最终抵达集结目的地。从发现东西丢失到最终回到观礼嘉宾手中,大约用时半个小时,确保了按时进场。”程浩说。
重大保障中的有条不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常运营中日复一日严谨积淀、精益求精的细节打磨,以及始终如一的使命坚守。今年首次承担重大保障线路的8号线,当专列上有几位乘客突发低血糖时,地铁工作人员及时送上饮用水和巧克力,便是最好的印证。在此次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前,9条线路31座车站415座扶梯的梯级清洗喷漆、轨行区卫生清洁累计达827.58公里。万籁俱寂的深夜,有机电维修、线路维修专业的地铁人开启“白加黑”工作模式——白天值守重点部位,观察设备状态;随着列车添乘,检查列车在轨道运行平稳性,夜晚则进入检修阶段。这些不易被乘客察觉的细节里,都藏着地铁独有的“温度”。
万人坚守 奏出“平凡协奏曲”
地铁系统的运行如同由千万个齿轮紧密咬合“协奏”的巨型音乐盒,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万名地铁人齐心协力,才能让这首“城市协奏曲”更加平稳流畅。
以保障专列与普通列车“混跑”为例,行车调度员要按照运行图做好混跑的调度指挥工作,遇突发情况快速灵活进行处置;乘务员(地铁司机)按照调度命令,分清值乘列车是专列还是普通列车,要认真核对值乘信息,确认表号、车号、车次、经停车站。综控员要确认好各车次是经停列车还是通过列车,并及时向现场指挥人员提供信息。
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前门站区站区长芦崝,为了优化观礼嘉宾的出行路线,每个专列需要停靠的车站,他和同事们走过一遍遍,计算着每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前门站站台最远端到专列乘客出口I口步行需7分钟,需要转弯的拐角、上下行的扶梯口和通道各处,我们全部安排专人进行引导,确保行进过程顺畅不停顿。”
引导观礼嘉宾、志愿者出站的地铁举牌引导人员身姿挺拔……保障期间,公司专门为现场服务人员组织了培训,所有环节都参照航空公司服务标准进行设计,细致又贴心。芦崝告诉记者,从引导乘客的每一个手势、每一句问候,到车站里每一个标识的摆放,他们都反复斟酌、精心设计。“就连手牌举的高度、专列牌张贴的位置,我们都做了统一规范,就是希望乘客一走进地铁,就能感受到清晰、专业和温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