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年服贸会在首钢园区开幕。中建一局以“一局品质 匠心好房”为主题,在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区亮相,并同步发布“新建好房子、乡居好房子、旧改好房子”三大系统性解决方案,从新建绿色智慧住宅、乡村装配式建筑到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全面展现其在推动建筑行业现代化、提升群众居住品质上的创新实践。
“五好”体系 打造现代高品质住宅标杆
随着中国建筑国内首个“好房子”营造体系发布以来,中建一局从绿色低碳、全屋智慧、无噪声干扰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
在绿色低碳方面,项目采用高性能防水及环保装饰材料,广泛运用高效节能照明、分区用水系统、节水洁具及雨水回收装置。断桥铝节能门窗、智能遮阳系统与太阳能光伏、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联动,显著降低建筑能耗。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分析并优化能耗数据,推动社区低碳可持续发展。
全屋智慧系统以“主动智能、无缝交互”为核心,支持居民自定义多场景联动模式,涵盖照明、空调与家电设备等多个领域。安防系统与居家布防实时协同,环境监测设备动态反馈温湿度、PM2.5等数据,智慧照明依自然光照自动调节,实现“科技赋能生活”,兼顾效率与健康。
针对噪声干扰,中建一局联合国内顶尖声学实验室攻关,通过高等级隔声窗、加厚隔声墙体、浮筑楼板等组合技术,有效阻隔室外交通与楼内生活噪声。细节设计融入人文关怀:弧形防撞转角、防滑地砖守护老人与儿童安全,美妆专用灯光、零冷水供水及高效收纳空间贴合现代需求,全方位优化居住体验。
装配式技术绘就 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在中建一局展区,观众可亲手体验模块化建造拼装房屋,或通过VR游览融合乡村美景与文化古迹的现代“富春山居图”,吸引大量关注。这一民宿样板源自北京门头沟沿河口村灾后重建项目形成的“设计—建造—运营”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在重建过程中,成功突破性实现41天“从无到有”、60天全部交付96户农宅,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快速完工的“秘密武器”是中建一局自主研发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箱式房屋(CCM)”——将梁、墙板、楼板等构件在工厂生产好后运至工地现场拼装。背后支撑这一完整“流水线”的,是中建一局投资组建的国内首家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中建(天津)工业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能够提供创新研发、咨询设计、加工生产、装配施工一体化服务。
项目不仅快速重建民居,更秉承全局思维,深度参与发展模式搭建、文化资源挖掘、公共空间打造、业态布局与村落风貌规划,着力营造北京门头沟特色的“富春山居图”。96户农宅每户均设独立民宿接待用房,其中51户临街可经营“农家乐”,构建安居乐业、主客共享的产业环境。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虚拟运营场景,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实现村景融合、资源共享的灾后重建新模式。
“五好”集成破解民生痛点 提升居民幸福感
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中建一局以“问需于民”为原则,通过“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好标准”的“五好”集成发力,打造百姓满意的旧改“好房子”。目前已在京、沪、深等数十座城市对接服务25家央企,承建百余项工程。
针对老旧小区“带户作业”、施工与生活同步的特殊性,中建一局创新推行“样板引路+居民参与”模式,在现场设立样板展示区,广泛邀请居民全程参与方案优化、材料选型与工程质量监督,推动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既精准匹配需求,也增强归属感,为长效运维奠定基础。
作为北京首批央企旧改项目,中建一局承建的西绒线胡同13号楼改造项目在改造前期,团队针对业主需求制定专项清单,住户在范围内结合自身需求勾选具体内容,形成“一户一策”方案,极大提升针对性和适用性。基于此类经验,中建一局创新建立“菜单式”改造清单,编写《老旧小区改造施工技术标准》,为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模式。在通州帅府园项目中,团队应用三维扫描、喷涂机器人、运输机器人等智慧建造设备,其相关应用获市住建委全市推广。
展会工作人员介绍,中建一局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慧高效的现代化改造体系。未来,中建一局将持续深化建筑工业化、智能化发展,以更优质的绿色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助力更多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