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建设临时观礼台等。                                           ■企业/供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北京建工集团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首善标准,统筹集团全产业链资源,圆满完成天安门广场临时观礼台、座椅、旗阵等核心要素建设任务。

  “我们搭建的不是普通观礼台,而是一代人与祖国之间的桥梁。”28岁的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技术负责人万港生道出了建设者的心声。这位与香港回归祖国同岁的青年,带领团队编制了200多页的作业指导书,将5万余个座椅的安装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苏中帅带领团队利用数字化设备,根据图纸将广场上各元素分为4个大区域,在凌晨5个小时内完成了广场四米方格网的采集工作,采集点位约4000个,最终将现场5万余个座椅和80座旗阵的定位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安全负责人刘兴旺连续60小时盯守高空吊装作业,纠正6起安全隐患,确保价值千万元的设备“零差错”就位。

  以科学统筹破解时空难题。北京建工各参建单位创新实施“时空置换”施工法。养护集团市政四处采用“分区分段跳仓”工艺,将13座通道保护工程拆解为独立单元,通过“白天备料、夜间突击”的方式,在7小时窗口期内完成盘扣架搭设;市政一处则在长安街石板道施工中,严格限定凌晨0时至3时的作业时段,采用小型机械精细施工,94块石板更换实现“施工零扰民”。

  在朝体、台湖两大加工基地,建设者与时间赛跑。钢结构团队应用BIM技术进行模块化预制,引进焊接机器人提升效率,70天完成4000吨钢构件加工。面对6.1米超长电箱模块运输难题,北京建工六建集团“90后”调度员陈郝创新“九宫格”管理法,通过预拼装将吊装时间压缩1小时。暴雨期间,建工一建40余名职工连续50小时奋战,采用“单元作业法”完成9600平方米真石漆喷涂,确保雨水冲刷后的修复质量。

  最艰巨的挑战来自广场撤场环节。北京建工团队创新“开关”工作法,将8个作业组细分为16个攻坚小组,每个动作精确到秒。在30米通道拆除任务中,管理人员左林涛脚上磨出三个水泡仍坚持指挥,最终创造30分钟拆通的“建工速度”。全体建设者通过“演练—复盘—优化”的循环,将7公里护栏拆除、6000个锥桶回收等任务全部控制在12小时内完成。

  以技术突破锻造品质丰碑。本次工程集中展现了北京建工集团的科技创新实力。858块钢结构观礼台采用“线槽一体化”设计,3942米管线全部隐藏于模块内部,既保障美观又便于拆装。技术团队研发的“带弧度双层模块”技术,使观礼台呈现“三人为众”的造型意象,用建筑语言诠释“众志成城”的主题。

  在细节处更见匠心。“00后”技术员陈力强带领团队攻克地毯防雨难题,研发“胶水湿度监测法”,确保52272平方米地毯在暴雨中完好无损。测量团队融合北斗定位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5000余个座椅的排列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国建集团创新钢板喷涂工艺,通过控制角度和距离,解决真石漆在金属基面的附着难题。这场历时150天的极限会战,不仅创造了模块化施工的“中国速度”,更锤炼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建设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