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车队整装待发。                                                ■企业/供图

   9月3日凌晨4点,北京公交集团北汽出租集团保障车队已全员就位,进入“实战”状态。编号A1的头车驾驶员关宇紧握方向盘,率领由数十辆中巴组成的贵宾服务保障车队缓缓驶出集结点。

  40辆中巴车,保持40公里的时速,车距精准控制在10米。作为车队“开路先锋”,关宇不仅要安全准时地将参加活动的贵宾送达,更要以“零误差”的标准保持整个车队队形整齐、节奏统一。在这次重要任务中,这辆编号A1的头车精准操控,为后方车辆开辟出一条匀速平稳的基准通道。而这支整齐划一的车队背后,凝聚着40位优中选优、历经多次重大考验的精英驾驶员的心血与付出。

  “头车”二字看似平常,实则重若千钧。它关系着整个车队能否分秒不差完成任务。车速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后车难以跟上,队形便会松散;慢了,则会打乱整个流程的精密计时。“说实话,刚接到通知时,紧张是肯定的。”关师傅说,“这是组织对我极大的信任。”

  “凌晨两点,我们所有驾驶员对车辆进行检查、清洗与擦拭。”关师傅说,“从车头到车尾,从内饰到外观,每一处细节都不能含糊。”锃亮的车身、整洁的车厢,静静等待使命的开始。

  当精细操作成为习惯,即便在空车运行时也是如此。这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节奏把控提出了极致要求。关师傅回忆起当天的感受,说道:“窗外是寂静的城市,车里很安静,对讲机偶尔传来指令。但手里的方向盘、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每一个路口、每一次转弯、每一段直行,都在他脑中提前预演了无数遍。

  “开头车,不仅要技术过硬,心理素质和经验也必须过硬,更关键的是要打好‘提前量’。”他解释道,“脑子里要有一张动态地图和一块精确的秒表。得提前500米预判下一个路口转向,提前200米微微调整车速,转弯时保持平滑弧度,让后方车辆轻松跟上。”40公里/小时,这个数字深植心底。凭借长期磨合出的“人车合一”经验,他无需频繁低头看表,脚下对油门的控制精细到毫厘之间,确保车速表指针始终稳稳地定格。

  作为车队的“排头兵”,关宇不仅要完成自己的驾驶任务,还要通过后视镜时刻观察整个车队动态,关宇说:“不能只看最近的一两辆车,要看到第五辆、第六辆,从它们的行驶状态判断整个队形是否稳定,如有偏移,及时做出调整。”这份在常人看来近乎“枯燥”的精细与平稳,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沉淀,是无数次应急演练磨出的预判能力,更是深入骨髓的责任与匠心。保障团队负责人如此评价他:“把头车任务交给关师傅,我们最放心。他开的不是一辆车,是一个移动的坐标、一个稳定的节拍器。有他在前面,整个车队的心都安了。”

  而最让关师傅感到自豪的,是每当对讲机里传来指挥部“任务完成,辛苦了”的肯定。那一刻,穿梭于城市黎明前的责任与紧张,全都化为成功的喜悦与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