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在雄安新区的一片建设现场,33栋建筑全部破土而出,如同新生的“树苗”正不断向上生长。

  这里是由北京建工集团承建的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0万平方米,是雄安新区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建设项目中单一施工总承包单位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该项目于4月30日正式开工,截至8月31日,实现了全面跃出地面的施工节点,部分建筑已经达到二层主体结构位置。

  对北京建工集团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总工程师付鹏来说,第一组团仅仅是北京林业大学扎根雄安新区的开山之作。“未来,这里将打造成占地近150万平方米的我国林业最高学府。一栋栋建筑会如同一棵棵参天巨树,为雄安新区打造一片学院‘森林’。”付鹏说。

  目前开工的第一组团项目包含二标段、五标段两个施工标段,主要涉及本、硕、博学生宿舍,还有食堂、医疗设施,以及电力、物流等配套设施。组团内均设有下沉广场,用于学校运营后的商业和服务配套设施植入,同时,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装配率达到70%。

  付鹏介绍,自该项目地下施工开始,团队便因地制宜攻克了诸多建设难题。

  该项目两个标段的基坑深度从6米至15米不等,而雄安新区地下水位较高,基本向下挖掘5米左右就能见水。“所有的建筑基础都泡在水里。为此,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抗浮锚杆,将其插入地下,如同牵引绳一样将主体结构牢牢拉住,防止后期地下水位抬升造成建筑结构上浮,避免出现结构撕裂风险。”付鹏说。

  挖掘过程中,五标段还遇到了承压水层。这种自带压力的地层如果处理不好,会像“滋水枪”一样让水喷涌而出。施工中针对于不同地层的地下水引流和疏导工作从未间断,项目五标段技术负责人杜学文说:“降水+锚杆的组合工艺,让我们的建筑地下基础更加牢固,也确保地上结构施工的安全性。”

  除解决地下水位的问题外,抗震结构也是团队需要破解的施工技术课题。一种名为摩擦摆的隔震体系成为关键。这种摩擦摆核心结构如同两个扣在一起的碗,中间放入一个钢球,遇到地震时,其原理如同杂技项目中的滚筒平衡运动,通过让球在碗中滚动的方式来抵消地震对结构带来的破坏。付鹏说:“项目两个标段总计投入约1560个摩擦摆体系,为建筑根基提供安全保障。”

  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工人们在多个作业面忙碌。目前,项目投入近2000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建设。如此众多的工人必然要搭配大量建设材料和工程机械。如何让人、机、料实现最高效率建设,项目推行的虚拟样板制度让工人对建设要求理解得更加清晰。根据建设要求,项目部拟定了20多个虚拟样板,每个样板向工人交底不再是生硬的说教和图纸展示,而是将工艺流程制作成动画,反复播放,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为提高建设效率,项目部还对部分高层建筑进行测算,将原本的木模板更换为铝合金模板。项目二标段技术负责人魏向平说:“铝合金模板尺寸小,搬运模板仅需人工逐层传递即可,可以减少周转材料和起重设备投入,施工更具性价比。”

  对于团队而言,项目未来最大的难题隐藏在装饰工程中。付鹏说:“建筑数量多,传统的逐层施工工艺将大幅降低施工效率。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保温装饰一体板工艺,将原本逐层施工的工艺在工厂整合成一体,产品成型质量更佳、施工效率更高。”目前,团队依托三维BIM技术针对这一工艺展开技术攻关,将这30多件建筑“外衣”精确细分成一块块的“布料”,进行工厂化加工后运至现场进行“缝合”,让建筑能够一次性穿上具备防水、防火、保温的全功能“外衣”,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

  目前,该项目已经全面转入地上结构施工,年内确保33栋建筑主体结构实现全部封顶,并启动部分结构外装工作。预计项目将于2026年具备竣工验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