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人员正在防汛一线处置险情 ■企业/供图
7月27日10时30分,密云区部分地区暴雨如注。首发集团公联洁达密云普通公路养护二标项目部负责人刘宝华手中的对讲机骤然响起,传来密云区公路分局的紧急任务——“兴阳线高岭屯桥出现险情,请速前往清理桥下树木杂物。”此时,他和团队正在40公里外的松曹路巡查,这已是他们坚守防汛一线的第三个昼夜。
暴雨中的山路能见度低,刘宝华带领5人抢险小队驾驶挖掘机冒雨疾驰,雨刷器在挡风玻璃上划出急促的弧线。在湿滑崎岖的国道上,刘宝华双眼紧盯道路前方,内心焦急。他告诉记者,脑海里一遍遍重复着:“再快些,千万不能出事!”往常需要1个小时的路程,抢险队仅用40分钟便赶到了现场。
11时10分,当抢险人员冲到桥头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高岭屯桥两端数十米沿线树木全部连根倒伏,横七竖八地堆积在桥墩处,湍急的河水距桥面不足15厘米,断枝杂物随着漩涡疯狂旋转。“立即作业!”随着刘宝华一声令下,大家瞬间没入雨幕,开始进行清理前的施工导行作业。
11时20分,挖掘机到位。此时,挖掘机司机虽已将雨刷开到最大档,但窗外的暴雨,仍让司机的视线模糊。在如此恶劣条件下,挖掘机司机既要精准勾住直径二三十厘米的树干,又要避免碰触桥梁结构,难度极大。“往左5厘米,停!”抢险过程中,队员们分站两侧,顶着大雨,双眼盯紧钩机的每一个动作,防止发生意外,此时,他们的雨靴早已灌满泥沙。
这场与洪水的拉锯战持续了整整60分钟。当最后一棵断树被拖上岸时,抢险队员才发现,尽管身披雨衣、脚踩雨靴,但他们浑身上下早已湿透。这样的场景在过去3天里,每天要重复上演10余次。
“目前我们辖区内最大的问题就是山体滑坡、坍塌和落石,几乎每天都要处理10余起。”刘宝华声音沙哑地告诉记者,自本轮降雨预警发布以来,他带领50人的团队,已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密云项目部8名管理人员带领40余人的抢险队,正经历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刘宝华表示,密云项目部于今年3月份组建,负责密云区16条、总计141公里的道路和82座桥梁的养护工作。为确保今年平安度汛,项目部专门增加了人员、机械和物资投入,巡查车辆从平时的2台增至5台,并增设了2个备勤点位和5个地质灾害点值守点位。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道路畅通,项目部已将每天的巡视次数从一次增加到两次,车辆增至5台,确保项目管理人员1小时内到位,一线抢险人员30分钟内到位。在抢险台账中,记者看到落石、滑坡和塌陷占抢险任务的90%,落石最小直径10余厘米,最大石块重达2吨;路面塌陷需抢修的有数十处。所有险情从发现到处置完成不超过3小时。
“防汛演练模拟的诸多场景,如今正逐一上演。今年我们提前在关键点位部署了人员和装载机。”刘宝华介绍道。据了解,项目部今年对141公里管养路段中的16条公路、82座桥梁逐一进行了情况梳理,并建立了相应应急档案。
14时,正当抢险队员距离项目部仅2公里时,车中的对讲机再次传来紧急任务调遣指令,此时他们果断调转方向,奔赴下一个抢险点。随着巡查车亮起警灯冲向新的险情点——这支铁军深知,在防汛应急响应解除前,他们的战斗还将继续,这些公路卫士的身影,仍将穿梭在每一处需要他们的角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