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在现场进行日常维护 ■记者 刘偶/摄
驾车行驶在京港澳高速六里桥至宛平桥段,两侧新栽植的海棠、木槿与苍翠的侧柏篱交错延伸,宛如一条“穿林伴花”的生态长廊。日前,记者从丰台区城管委和首发生态公司获悉,京港澳高速(六里桥—宛平桥)沿线绿化美化提升项目现已完工。全长10公里的改造路段通过绿化、美化、彩绘、灯光等多元立体化改造,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成为西南进京门户的“颜值担当”。
10公里绿廊“绣花式”升级
“别看只是栽树种花,施工难度不亚于‘高速上绣花’。”首发生态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许景坡告诉记者,项目共整理绿化用地17万平方米,栽植乔木500余株、灌木2200余株,但京港澳高速日均车流量达5万辆,为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团队采用“白+黑”分段施工模式:白天进行沿线五个街道管辖绿地及路外侧绿地施工,夜间0点至4点封闭导改,突击作业高速护网内区域。
“夜间施工像‘打仗’,材料、人员必须提前就位,4小时内完成挖坑、栽植、清理。”许景坡举例,宛平桥北口袋公园改造时,为避开市民晨练,团队连夜铺设透水砖、划分非机动车停车区,天亮前恢复场地。针对每年春季市民反映的花粉过敏问题,本次项目还优选侧柏篱等低花粉植物,花粉量较传统品种降低50%以上。
丰台区城管委副主任凌燕军表示,此次京港澳高速绿化美化提升,以“穿林伴花”的森林景观视廊为建设目标,打造林间绿韵、林海绿境和林冠绿意相融合的森林景观视廊。同时,改造聚焦“市民感知度”,针对郭庄子、大瓦窑地铁站及宛平桥北口袋公园等3处重点人流密集区域,增加了大叶黄杨、大花萱草、铺地柏等绿植,划分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增加林荫广场、更新地铁站周边铺装及翻新自行车棚,为居民提升居住环境。
“科技范儿”养护省水一半
高速公路绿化带养护历来是难题。记者在宛平桥段看到,一套能自主“诊断”植物需求的绿色数字化智慧灌溉系统在项目亮相。“这套系统仿佛为每株植物创建了一个‘健康档案’,何时需要补充水分或营养,只需打开系统,即可一目了然。”许景坡告诉记者,我们在绿化景观带周围,均安装有微型智能传感器,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物联网终端构成了植物的“神经末梢”,可实时将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甚至是氮、磷、钾的含量等14项数据,定时回传至AI决策系统。“系统通过AI分析植物需水量,结合光伏发电驱动灌溉,比传统方式节水50%,还能减少养护人员穿越高速的风险。”
此次,该套灌溉系统还具备贴心的“养生提醒”功能。工作人员介绍,系统通过管线温度传感器可提前预警,帮助养护人员及时排空管道,避免管线冻裂。而在春季植物返青期,AI会根据植物物候模型自动生成灌溉方案,并提醒养护人员及时进行灌溉。
四季有景“不打烊”
“以前这段路绿化单调,现在开车像在公园穿行。”经常往返京港澳的司机王先生点赞道。据悉,项目通过分段植入海棠、木槿、迎春等主题花卉,运用不同花期组合实现“三季有花”的不同色彩序列,并依托沿线四桥作为景观节点,串联各主题区段,构建连贯的“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穿林伴花线性体验效果。
本次改造中,多种元素与丰台文化相结合,也是本次绿廊改造的“点睛之笔”。据了解,项目部通过提升生态景观种植,完善标识导视系统,优化照明灯光体验,美化城市立体界面等举措,重点对宛平桥绿化提升、阀东桥立面美化、阀东桥东北侧中央隔离带绿化、岳各庄桥景观提升、六里桥西侧墙体美化等重要节点,分别进行了定制化风貌改造提升。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改造,让市民和游客一进入丰台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工作人员表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