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杜艳红举起一杯晶莹剔透的二锅头,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对技术创新的热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十代传人,杜艳红用二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荣获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杜艳红看来,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建立年份酒芳香成分数据库、指纹谱库及红星二锅头年份酒的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技术管理方法,到确立红星二锅头酒微量成分、风味物质香气特征、风味物质贡献度数据库,在她的研究下,如今的红星二锅头酒微量风味成分定性达到1318种,定量可达127种。尤其在去年,杜艳红带领团队开展“不同高粱品种对清茬大曲基酒风味影响”的研究项目,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种高粱理化性质的差异,定量鉴定了其所酿白酒的42种风味物质,并按醇、醛、酸、酯类别进行系统比对。采用相关性分析技术解析高粱成分对白酒风味的影响,为红星酿酒原粮的筛选及酒体风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思路。
2021年,杜艳红凭借敏锐的眼光,发现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于是,她积极推动白酒科研与人工智能相融合。在公司的支持下,实验室先后引入电子舌、电子鼻、GC-O-MS、GC×GC-TOFMS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杜艳红的远见卓识,不仅改变了传统科研模式,也开启了红星“AI+科研”的新纪元。如今的科研团队,早已从传统应用型科研向基因机理与应用相结合方向转型,通过先进的高科技数字化分析手段,实现了白酒成分的“风味数字化表达,感官可视化表达”的目标。
在清香型原酒风味物质剖析课题中,杜艳红和团队通过全二维检测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剖析出4种不同工艺清香型原酒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构成,共定量91种风味物质,运用PLS-DA法和VIP值分析,得到9种VIP≥1的风味物质,找到了4种不同工艺清香原酒风味差异的关键物质。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53度红星一品酒(一品文武)获得2023年度中国酒业协会“青酌奖”酒类新品(白酒类),“红星高照年份二锅头酒样”荣获2024年度中国酒业协会“青酌奖”酒类新品(白酒类)。
《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实现白酒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获北京市科委资助,《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获得怀柔区科委资助,《红星珍品千尊系列白酒工艺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优秀项目和怀柔区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多年来,杜艳红负责或参与了数十项地方科技研究与企业科研项目,在课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科研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酿好酒如做人,既要守住本真,又要与时俱进。”杜艳红用匠心守护着三百余年非遗技艺的生命力,在她手中,那杯承载着岁月醇香的红星二锅头,正飘溢出更加醉人的芬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