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人员驾驶综合巡检车在14号线隧道区间内作业 ■记者 周宇杰/摄
3月25日0点40分许,在已经结束运营的14号线京港地铁丽泽商务区站里,4名负责线路巡检、钢轨探伤的工作人员开始“夜班”之前的清点工作。当天一同上岗的还有一位新“成员”——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它相当于一位全能的‘探伤医生’。”京港地铁工程经理焦坤告诉记者,综合巡检车集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于一身,融合超声波探测、智能检测、缺陷识别算法等多项前沿技术,可全面提升巡检效率及轨道设备的可靠性,为乘客的出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此次,京港地铁创新试点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实现了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的集成应用,这一举措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尚属首次。
为轨道精准“把脉”
轨道作为列车行驶的“跑道”,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与乘客的安全。为保障轨道状态及相关设备安全可靠,每日地铁停运后,京港地铁会按计划开展轨道巡检和钢轨探伤作业。其中,轨道巡作为于日常维护的重要环节,主要对轨道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外观状况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旨在及时发现并处理轨道损伤及其他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而钢轨探伤则是对钢轨进行定期“体检”,运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轨道内部的缺陷和损伤。这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为轨道安全建立起双重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在有限的夜间作业时间内,如何更高效地完成轨道巡检及探伤工作,京港地铁提出多元化轨道综合检测构想,通过研发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辅助人工检测,同步完成轨道巡检、探伤等多项检测,为轨道精准‘把脉’,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焦坤说,在一次检测过程中,综合巡检车能同时完成道床、隧道、轨面巡检及超声、钢轨探伤多项任务,检测速度达15-20千米/小时。其配备的高精度线阵相机与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精准采集分析隧道轨道缺陷,多通道高速超声波探伤系统可准确探测钢轨内部隐蔽伤损。
巡检、探伤效率双提升
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是如何工作的呢?京港地铁高级轨道维修工程师张冉与同事向记者演示了巡检车的工作流程。“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采用模块化设计,车架、座椅、显示屏等部件均可拆卸,我们会把部件从站台搬下轨道后迅速组装,然后开始工作流程。”张冉告诉记者,巡检车的各部件总重量约数百公斤,组装完成后,便能在轨道上运行,同时,巡检车采用模块化设计,灵活多变,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搭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检测需求。此外,检测模块的自由组合功能也为未来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张冉表示,自巡检车上线以来,经试点应用数据显示,相较于人工检测,轨道巡检效率提升33%,钢轨探伤效率提升150%。“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还具备智能化操作的特点,它拥有自动对中、避障预警、区间隧道全景记录等功能,大幅提高了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巡检车还可实现轨面视频监控、同区段数据同屏回放、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等功能,缩短了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时间,辅助工作人员不断优化检修策略。
焦坤表示,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的应用是京港地铁在地铁检修领域的一项创新。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巡检准确性,还实现了多专业综合作业,在有限的夜间作业时间内,提升检修效率,进一步确保了行车安全性,助力推动地铁行业检修模式变革。未来,京港地铁将不断优化维修策略,提升运营管理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将积极发挥自身在工程管理及运营服务方面的经验优势,持续开展车辆、信号、轨道等多专业智能运维系统的技术研发,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