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梧桐山语项目施工现场                                            ■企业供图

        由首开集团打造的首开·梧桐山语项目为昌平新城增添了一处宜居、韧性、智慧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其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新城东区昌崔路北、何营路东。

        新城东区是市民服务中心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力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首开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率先入驻昌平新城东区,深研昌平区人居现状,打造了集住宅、配套公服及车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项目。近日,该项目凭借其智慧工地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成功荣获北京市AA级智慧工地称号。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地上共有22个单体建筑,面对如此庞大的建设规模和复杂的施工环境,项目部积极探索智慧工地建设的新路径,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致力打造智慧化工程。”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依据北京市地方标准《智慧工地技术规程》,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智慧化手段,从生产管理的“生产人员、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生产方法、生产环境”五个方面入手,实现了项目施工现场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首开·梧桐山语项目于去年3月正式开工,项目部在进场前就将智慧建设提上日程。“相比大工程的整体性智慧系统植入不同,我们结合自身需求对智慧平台系统的配置进行了选择,将劳务数据、视频数据、进度数据、设备数据、环境和能耗数据等模块确定为最终智慧建造的重点方向。我们聚焦工程实际应用层面最迫切和最直接的需要,让每一项智慧应用都和实际施工生产紧密结合,积极发挥其最大价值。”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相关负责人说。为此,项目现场智慧工地集成管理平台发挥了核心作用,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展示。通过PC端和移动端的实时监控,项目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决策。

        由于该项目体量大,施工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劳务管理软件通过智慧系统,自动对超龄、身份证过期、资格证书到期、进出场时间异常、不良记录等做出提示,减少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该设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人员实名制管理,显著提升了现场管理的规范性,并确保了进出人员身份的精确性与可追溯性,为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塔机智能防撞设备与吊钩可视化监控设备协同工作,通过实时监测塔机运行状态及吊钩周边环境,能智能识别并预警潜在碰撞风险,实现危险行为报警和控制。该项目施工面积大,智慧分析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智能建造中,物料系统对工程的价值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现场,各种视频监控手段让物料使用、工人安全作业始终处于规范管理之中,而位于材料称重的地磅边,摄像头还有一个作用——数料。随着运输钢筋的车辆驶过地磅,摄像头能够直接拍照,系统能自动数出钢筋数量,避免了人工清点的误差。同时,地磅对材料的重量也能够进行实时统计,材料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通过慧眼AI智能识别设备,实现了对工地上“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显著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此外,智慧化建设还应用在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现场安装了智能水电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用水用电量和污染物浓度、噪音等环境数据,并通过喷淋控制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扬尘和噪音污染,努力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诸多智慧手段虽然不算是新、奇、特,但是针对工程庞大、施工环境复杂的项目而言,效果显而易见。对团队而言,智慧工地的建设不仅仅是智慧系统识别,更多的还是对使用数据的总结分析。“我们正在对所有数据进行优化整理,去掉无效数据,对有效数据和实际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总结出适合同类型工程开展智慧建设的最佳方式,实现更广泛的复制和推广。”首开房地集团总承包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智慧工地的建设和应用,不仅降低了物料偏差率和劳动力成本,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决策准确性。此外,智能实测实量设备的应用,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可控性。

        首开建设将持续鼓励更多项目实现智慧化升级,将大数据、智能化管理设备应用于企业各施工现场,让施工监管更智慧,不断提升施工现场安全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