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家乡是无法选择的。而在村庄里长大的我们,更像是一粒种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开它的时候,它也把根深深地扎进了我们的心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血脉相融,无法割舍。
承载着我们生命的村庄不仅仅是农舍,还有水塘、土地。它们呈环形分布。村庄中心是排列整齐的房屋,其间杨、柳、槐、桃、李、杏等各种树木星罗棋布。最浪漫的是春天,各种树木争芳吐蕊,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生机盎然。而鸡鸣桑树、犬吠深巷,更是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中间一环是东南西北四个水塘,水面碧波荡漾,鸭群戏水,洪时泄水,旱时浇田,是村庄生命的源泉。最外面一环是平坦广阔的耕地,收获各种粮食作物,是人们生活命脉。我总在想,我们的祖先要经过多少磨难和智慧,才能创造出如此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护佑着我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真正的风景在田野,而对于童年在劳动中度过的孩子来说,尽管村庄美景如画,当时也只是寻常,甚至只作为劳动的场景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春回大地,经过一场春雨的润泽,冰封的土地渐渐松软,仿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破土而出,大人们牵着牛犁,小孩子跟在后面撒种施肥。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童稚的脸,也吹来了泥土的芳香和老牛身上的汗味儿,这时你会感到粘满泥土的脚越来越重,但耕作的老牛迈着稳健的步伐告诉你,不要停。
麦子黄时,金黄的麦浪蔚为壮观,让你对大自然心生崇拜和敬畏。然而,面对太阳的炙烤,汗流浃背的孩子不会把饱满的麦穗儿与细细的白面联系在一起,他会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溜到水塘边,翻身一跃,一个猛子扎到河对岸,忽地钻出头来,把正在戏水的鸭子惊得嘎嘎地叫着,四处逃窜,波光粼粼的水面向远方荡漾开去。
秋天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把玉米棒、玉米秆儿收割完成,把四肢摊在玉米秆儿堆上,眼望着高远的天空、缥缈的白云,心早已飞向另一个新奇的、未知的世界!
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就会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浪漫的月光,勇敢的少年,而字里行间却有着道不尽的无奈和悲凉。
直到有一件事情发生,让我对村庄心生怨恨。夏日的一天,我跟着母亲去生产队摘桃子。天气很热,需要把摘下来的桃子尽快运到公社,当马车拉着满满一大车桃子经过村子南面的水塘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本来泥泞的道路,很快被暴涨的河水淹没,马车陷入泥潭。尽管车夫使劲地抽打着马背,车子不仅一动不动,倒向水塘一边倾斜。跟车的母亲跳到水里去推车,水很快没过她的膝盖和大腿,眼看河水就要吞噬母亲的身体。我并没有被母亲的勇敢行为感动,相反,一种莫名的恐惧与无助向我袭来,我哇哇大哭。尽管母亲和马车都有惊无险,但这件事却让我心生怨恨。我恨那辆马车,恨那时的道路,恨那些艰苦的岁月,它像一个黑色的大漠,遮蔽了童年的时光。
直到后来母亲做了医生,每天领着我去给村里的人看病。一大一小的脚印,遍布村里的大街小巷。也就是在那时,我才真正地触及到了村庄的灵魂。一栋栋外面看着相似里面却千差万别的房屋,彰显着主人的个性,也承载着不同寻常的过往。而相同的是每个房子的主人都有一张淳朴善良的笑脸。
母亲总是尽心尽力给村里人治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患有哮喘病的五奶奶,每次犯病她都喘得说不出话来,经过母亲治疗,第二天便能和蔼可亲地牵着我的手去院子里摘葡萄,那是村里唯一的一架葡萄。
后来村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爸爸在外地工作,母亲一边忙着给人看病,一边忙地里农活,一个人撑起了全部的家务。尽管有很多村里的人来帮忙,但还是忙得闲不住脚。
一天,五奶奶拄着拐杖来到我家。手里拿着一件崭新的棉袄,对母亲说:“你有做不过来的针线活儿就告诉我,别让孩子挨冻。”然而五奶奶却没能熬过那个冬天。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葡萄了。很多年后,每逢说起往事,母亲还总唠叨,那些年多亏了乡亲们帮忙。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没有人能独立存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培养了互助友爱的民风,孕育了勤劳朴实的乡情。村庄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不管枝叶伸向何方,根却永远连在一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自从长大后离开村庄,经历了人情世故,那些往昔光阴里一张张笑脸,一份份感动,都在我心灵的角落里发着光和热,原来故乡才是你人生最真实的底色,不管你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无惧风雨,甚至那些曾经的恨,也像植入体内的一颗沙粒,经过岁月的冲刷,变成了美丽的珍珠,这何尝不是命运的另一种馈赠。
如今,村庄的周围已是商铺林立,灯火阑珊,成了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党中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精神的指引下,村村通公路,家家通燃气,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面对时代浪潮的诱惑与挑战,乡亲们初心未改,既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又紧跟时代步伐,相信未来我们的村庄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京能集团京煤三河综合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