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新一批徒弟行拜师礼                                           ■记者 张军/摄

        手工泛丸“起模子”用粉量怎么确定?“起模子”注意事项都有哪些?银翘解毒丸改进工序,在操作上最应注意什么?专家们抛出的问题,抠得又“狠”又“细”,聚焦的都是平时生产中遇到的关键环节。日前,北京市级李宁中药泛丸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第一期出师考评报告会暨第二期收徒仪式。“在首批6名技能人才出徒后,10名来自同仁堂系统各单位的制药技师青年人才,将继续跟从李宁学习以市级‘非遗’项目——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中药泛制技法,将同仁堂人对于中药的制作技艺和制药精神薪火相传。”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起模子用粉量一般取药粉总重的10%,处方中吸水量大,质地松脆的药物用粉量宜多,反之亦然。”“起模子时,每次用水及用粉量宜少,吸水过程中粘结成团的丸粒或药粉应及时用刷子搓碎或及时过筛。”“银翘解毒丸在培制最后一层时,要使丸药表面平整,颜色一致,另外注意添加虫白蜡的时机。”……徒弟们应对如流,展现了对技艺的纯熟掌握。师傅为其种下的同仁堂的“药德与药魂”,则是他们日后走得更远、更稳的精神基础。

        “李宁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其前身是同仁堂科技公司级首席技师工作室。李宁作为工作室的领头人,不仅传承了同仁堂历史悠久的泛丸传统制作技艺,还将其与现代化工装设备相结合,实现了产能大幅提升。”同仁堂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人才的倍增效应,同仁堂集团于2021年推动李宁中药泛丸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师带徒”技艺传承,此次出徒的6人就是在当年拜师的。在长达3年学艺过程中,工作室针对徒弟,有的放矢制定教学计划,采取“理论+实践”以及“课题制”攻关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徒弟们的理论与操作水平。

        “每天成百上千的重复动作,让人心烦气躁。但师傅说,同仁堂人就是要用‘仁心’‘恒心’做放心药,这是我们对病患的承诺。”一位即将出师的徒弟说。北京市级李宁中药泛丸技能大师工作室自授徒以来,李宁带领徒弟先后完成了泛丸品种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再研究,实现了活血消炎丸、活血解毒丸、醒消丸、仁丹等品种的手工转为机械化生产等8个课题。在6位徒弟中,有4人参加了第六届北京市手工泛丸技能大赛,2人进入决赛,分别取得北京市第6名和第9名的好成绩。

        鞠躬、奉茶,一句“谢谢师傅”,充满传统意味的温情,总能打动人心。在北京市级李宁中药泛丸技能大师工作室收徒仪式上,第二批徒弟也正式拜师。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同样将在大师工作室提升技艺,锤炼匠心,好好传承同仁堂制药技艺。

        “希望大家牢记初心,摒弃浮躁,勤学不辍,同时,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医药文化和丸剂制作技艺的重担,为同仁堂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李宁说。

        中药传统制作技艺对中药选材与生产至关重要,在多个“拳头产品”背后,同仁堂集团下属同仁堂股份公司同样通过首席技师工作室、师徒班等多种带教模式。

        同仁堂股份公司拥有北京市级、集团级、公司级、厂级四级师徒传承机制,以首席技师工作室为最主要平台,以传承同仁堂文化和传统制药技艺为教学宗旨。工作室领头人承担起传承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同仁牛黄清心丸传统制作技艺、壮骨药酒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和技艺的重担。已建立的10个工作室中,有2个已发展成为北京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024年年初,以传承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为核心目标的郭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北京市优秀工作室。郭凤华言传身教,将包括研配、合坨、打条、制丸、蘸蜡、打戳等诸多工序在内的制作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自2018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先后培养了近20名专业技能人才,为传统制药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郭凤华的徒弟们如今已成长为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生产班组中的骨干力量。老一辈师傅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践行,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