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歌 开岁小盈月为吉,满岭朱果芙蓉袭。瑶光仙子轻旋舞,遍撒金沙度糖槭。才摘角叶游人醉,又知青鸟再添衣。寒冬怎掩银盅脆,琼浆古松皎月齐。(作者单位:北京燃气集团怀柔公司) 艺苑 2025年02月19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水调歌头 南水北调 燕赵九百里,古都二千年。历经风雨沐浴,繁盛更空前。昔日河湖遍布,更有清泉股股,消逝旦夕间。城市要发展,瓶颈在水源。调水迫,人几代,宏图蓝。一十五载过去,弹指一挥间。千里长河落地,亿万人民受益,江水入幽燕。看密云水库,现碧水连天。(作者单位: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 艺苑 2025年02月19日 0 点赞 0 评论 58 浏览
文字的力量 文字能传承文化。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千年过去,巴特农神庙成了颓垣,古罗马早已化为风烟,但我们依然能够透过《荷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文字,缅想往日的璀璨辉煌。文字的力量是永恒的,它穿过时空不可湮灭,文化得以永续传承,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文字能指引方向。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明确提出“三不八能”,其中把“能写”排在“八能”首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十大精神武器》中,把“燃烧的文字”作为其中之一。文字能唤起共鸣。比如“半条 艺苑 2025年02月19日 0 点赞 0 评论 77 浏览
岁月里的温暖灯火 当新春的第一个满月,温柔地洒下银辉,农历正月十五,这个被称作元宵节,又唤作灯节的特殊日子,便带着它独有的浪漫与温情,悄然来临。元宵观灯,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华夏大地千年的文化脉络,承载着无数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相传,灯彩的技艺始于西汉,各地民间艺人怀着对生活的热爱,用竹、木、藤、麦秸这些质朴的材料,精心雕琢出一盏盏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张灯结彩”,那不仅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人们心底对幸福生活最炽热的期盼。在这一天,阖家团圆,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软糯香甜的元宵,一同走进火树银花、热闹非凡的灯 艺苑 2025年02月19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故乡的年糕 “祭灶,年到,吃年糕。”这是昔日故乡的一句顺口溜。在那遥远的故乡,有一种味道,总能在岁末年初时悄然勾起我的思乡之情,那便是年糕。年糕,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种普通的节日食品,但在我心中,它却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亲情与乡愁的纽带。小时候,每年春节前夕,故乡的小村里,总会弥漫着糯米特有的香气。那是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制作年糕的信号。记忆中的奶奶,总是穿着那件旧棉袄,站在灶台前,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细心地揉捏着糯米团。她的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而我,则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她身后,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 艺苑 2025年02月19日 1 点赞 0 评论 61 浏览
延庆山村的春节:归乡年味 春节的脚步渐近,归心似箭的我,踏上了回延庆老家头司村的路。那条熟悉又陌生的路,一头连着漂泊的我,一头系着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的老家,在延庆的头司村,那是一方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曾是革命的摇篮。听老辈人缓缓讲述,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王亢与老十团的英勇身影,曾在这里驻足停留。他们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山河。 车,如一位悠然漫步的行者,缓缓行驶在宁静的山路上。临近头司村,眼前的景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朴水墨画。错落有致的农舍,在如烟如缕的薄雾中 艺苑 2025年02月12日 2 点赞 0 评论 64 浏览
年关 这座仿佛被时光忘记,停留在90年代的小城,迎来了新的一年。 老街的腊味铺子支起竹竿时,檐角悬着的冰凌便该化了。我总疑心那些腊鸭腊肠是吸饱了阳光的,金红油亮地垂在蓝布幌子下,熏得满街飘着松木香。赶着年前大集的老人们掰着指头数年货还差哪些,数着算着,篮子里就渐渐盛满了糖瓜蜜枣,还有裹着红纸的米糕,按照惯例,它们会在大年初一那天被拿出来招待客人,现在则像是揣着的一团团未拆封的欢喜。 腊月二十九那日,堂屋里腾出好大一片空地。大家踩着高凳贴春联,糨糊刷子抹过砖墙,惊醒了蛰伏半年的灰絮。 艺苑 2025年02月12日 1 点赞 0 评论 54 浏览
家书 别样拜年 一封温暖的家书,传递着企业对职工的深情厚谊与未来展望。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党政领导以别样方式向员工家属拜年。 读这封家书时,我心里暖意融融。在这封充满温情的家书里,深情回顾了工程总承包部过去一年取得的非凡成就。市场开拓硕果累累,项目建设进展神速,数十项工程高质履约交用,赢得政府和百姓高度赞誉。从市场开拓到人才培养,每一个方面都彰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一切成绩归功于全体员工,员工是企业的最大功臣、最大底气、最大骄傲!”家书中的这句话诠释了企业的发展 艺苑 2025年02月12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