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与服贸会的蜕变和焕新 ■记者 董一鸣/摄
随着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进入倒计时,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本届服贸会将告别“两址举办”传统,首次调整为首钢园“一址举办”模式。为更好承接这一盛会,首钢园推出服贸会5.0版场馆改造提升方案。目前,四高炉峰会会场、服贸会新闻中心等项目即将交付,下一步将进入功能搭建、设备调试和彩排演练阶段。
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的多功能升级
去年,首钢园四高炉经历了一次华丽的转变,成为独具工业风特色的会展综合体——首钢国际会展中心。如今,这里再次经历深刻的蜕变,正朝着成为国家级峰会场馆的目标迈进,为成为2025年服贸会的“主会场”做准备。
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的精装改造面积达9200余平方米,分为三层。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层“峰会会场”的蜕变。去年,这里还是一个展览展示空间,热情迎接八方宾客。如今,它已变身为可容纳千人的国际会议厅:天花板采用四方连续的金属网模块,并嵌入线性灯光,宛如“钢铁脊梁”淬火后的纹理;墙面以灰色木纹吸音板与折面金属网交错,既解决了声学混响问题,又延续了工业美学风格。
“最难的当属吊顶。原有的风管、消防水管、电缆桥架全部暴露在外,我们要在大空间、长跨度的屋顶下做隔音处理,把所有风口、喷淋头‘藏’进去。光是图纸和现场精准匹配就花了半个月时间。”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事业部建筑设计师张舜洁介绍说。
三层原本长弧形的办公区被分割为多间贵宾室,其中两间设置了活动隔断,可合并为150平方米的会议空间。“去年这里还是大通间,今年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空间,既能够满足贵宾休息需求,又能够兼容小型发布会,我们连门缝的隔音条都测试了三次,确保室内隔音效果达到会议标准。”张舜洁说道。
风机房的“新闻突围”
首钢国际会展中心向西的方向,一座铁锈色的厂房伫立眼前。这座建于1979年的二烧结风机房,生产时期的主要功能是冷却烧结矿。如今,它有一个新名字:服贸会新闻中心,即将成为服贸会全球记者的工作中枢。
“谁能想到,当年轰鸣作响的风机房会变成记者的‘战场’?”头顶的天车(行车)部分被保留下来披上了“新战袍”,“我们保留了主体结构和天车,其余进行规划改造。”张舜洁说道。
改造难点从“加层”开始。原厂房为高大空间,需新增楼板以满足新闻中心功能使用需求。“每一层净高都是‘挤’出来的。”张舜洁指着二层天花板,“这里要做新闻发布厅,净高必须在5米以上,但原建筑高度固定,风管、电缆占掉1米,设计人员将把管线‘压扁’处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风管改成扁平截面。”
整体办公区则以氧化铁染色的水泥地面替代金刚砂,“既节省了成本,又避免工业风过度冰冷。地面的颜色是我们调出来的,像翡翠的灰绿,既高级又大方。”项目设计人员介绍道。
外立面处理更凸显原风貌,不仅立面的铝板采用与工业园区风貌一致的防锈铝板,而且保留的钢柱在涂刷防火涂料后也喷涂防锈面漆,与首钢园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张舜洁介绍,“这是保留的原厂房结构,新建筑整体向内退了一步,既符合建筑规范与市政道路规划,同时也成为旧厂房一处‘结构展示窗’。”临街面新植低矮灌木,与红砖墙形成对比。屋顶平台未来可举办露天活动,也是拍摄首钢园胜景的好去处。
从“赶工”到“精工”的极限挑战
“去年是简装,今年是精装。”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二层,工人们正在调试隔断。高4米的隔音墙需手动推合,落地后手动锁死,“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否则隔音失效。”张舜洁透露,项目从4月启动拆除,6月完成结构加固,7月进入精装冲刺……项目建设紧锣密鼓、衔接有序,确保按计划高质量推进。
服贸会新闻中心在4月底进场时,厂房还保留着生产时期的样貌。“先用了一个月进行保护性拆旧、加固钢结构,再花一个月浇筑楼板,最后一个月做精装修。”张舜洁回忆道,最难的是“声学调试”,“我们聘请了专业顾问,使用声学噪声声级计检测每一处漏音点,连门缝都加装了双层密封条。”
更大的考验在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将转为多功能会展场馆,新闻中心会有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所有设计都考虑可持续性。”张舜洁指着风机房新装的电梯说道,“连轿厢尺寸都作了认真考虑,按标准定制。”
在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曾经杂乱的管线如今被巧妙设计成富有工业美感的装饰线条;新闻中心内,保留的红砖墙与新铺设的水泥地面共同构成了一幅几何图案。铁红色的钢结构与灰色的包覆层共同编织出历史的年轮,讲述着城市变迁更新的故事。这两座工业遗迹的华丽转变,即将在2025服贸会的舞台上展现新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